(一)自然因素
从地理区域来看,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创造的舞蹈区域性也不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处于青藏高原东、横断山脉及其余脉盘踞北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势,整个地貌崎岖峭绝,气候寒冷,是典型的高原峡谷地貌。气候特征“山顶是冬天,半山是秋天,山谷是春天”“山高一丈,水冷三分”的说法。凉山地区一天之中气温差异大,因而凉山彝族服饰和生活习惯方式均影响着舞蹈艺术形态。在资料《大小凉山之夷族》有记载:“……故有三三两两,各抱毡衫一件,歌舞时彼此往来调换,或手握所披毡衫,时抑时扬,做种种姿态。”[1]披毡,察尔瓦本为御寒而穿,但在舞蹈时衣物确实也限制了手臂和上身身体的动作,从而发展出利用披毡作为道具舞动的舞蹈形式,这在彝族传统婚礼舞蹈《喜希苏且》中便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