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区与其边缘区域舞蹈比较
彝族人口众多,分支复杂,地域分布广。凉山中心地区包括现在的美姑、昭觉、布拖、普格、金阳等县,处于各个民族的合围区域。因此,就舞蹈形式而言,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特征。
凉山彝族中心区域舞蹈与其边缘地域彝族舞蹈共同点:“全国彝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包括:(1)腿部动作多而强韧;(2)多携手或拍掌顿足;(3)或扣臂环舞踏歌;(4)基本动作简单而组合繁多;(5)祭祀性舞蹈有较高的技巧。”[2]
差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生产力低、长期续延的奴隶制等因素,凉山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凉山中心区域彝族文化受到其他民族影响甚微。所以,仍保留很多原始民风民俗和地域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因而续存了很传统的彝族歌舞形态。但在凉山边缘地带的彝族处于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的区域,加之受汉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影响,彝族舞蹈吸收融入不少其他舞蹈的文化风格近而发生很多变化,其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第二,在凉山中心地区,大多数彝族舞蹈不使用伴奏乐器,它们通常是舞和歌,舞蹈和念白的结合,体现歌、舞、诗的“三位一体”的古老形态;而边缘地域的彝族舞蹈则是多乐器伴奏的又歌又舞的形态,如在凉山边缘区域西昌市跳“达体舞”时就用笛子和芦笙伴奏。
第三,凉山彝族舞蹈较之其他地域的彝族舞蹈,动作相对更简单古朴。
在凉山数百里,为了使舞蹈成为一种联系纽带,舞蹈动作不可以复杂,否则,连接和凝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只有舞步简单统一,易学易跳,风格古朴而生活化,这样才能让成千上万的凉山人可一起跳舞,达到增强民族向心力的目的。不过彝族各个分支之间有一定差异且不统一,这也使得舞者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只能遵循古老传统,很难创新和发展。
第四,在凉山边缘区域文化交融明显,等级家支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化,男人和女人可以在一起唱歌跳舞,自由地谈论爱情;但在凉山中心地区等级制度却是相当严,界限也分外鲜明,对男女青年的恋爱及婚姻都有一定的限制,不同等级之间大多不会一同歌舞。由于自然和文化条件的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彝族有着民族共同性特点,同时也存在局部区域差异性。“凉山彝族舞蹈与其边缘区域彝族舞蹈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凉山彝族舞蹈与其他边缘区域彝族舞蹈差异,既可看作是支系文化的差异,但更是地域差异,造成这种歌舞之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即是人文背景不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