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叙述摄影—另一种观念摄影的延续
1.新叙述摄影的出现—表象切割后的幻象堂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者将其中的“叙事幻想”(Narrative Fantasy)以及“形象建构”(The Constructed 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的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人们将摆拍看作是新叙述摄影的开端,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
2.新叙述摄影的重构—未来之路的何去何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1996年,北京的王功新的录像装置《婴语》诞生,他用铁床的冰冷和牛奶的流动感赋予了投影图像以灵魂般的触动;以此类似,宋冬的《抚摸父亲》(三部曲)用录像投影在1997—2011间不断地实施着家庭内部亲密的诗意行为。以所列举的艺术家为代表,这一阶段的中国实验影像似乎已奠定起自身的艺术方法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