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的“提示语言”
2025年10月14日
(一)剧本的“提示语言”
剧本的提示语言是编剧对戏剧故事发生的地点、时代背景、人物外形、内心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的描述。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在其著作《论戏剧性》中称其为“舞台提示”。戏剧作品开头对场景都会进行详细描述,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开头就交代了场景中的布局,房间中家具的摆设及人物上下通道。这部分戏剧语言与小说中的语言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对于舞台艺术的二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舞台布局清晰地展现是观众了解戏剧故事的开始。所有的舞台剧在开演之前观众早已领略了舞台造型,一出戏演出效果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观演关系。提示语中对于人物外形的描写是演员创作参考的蓝图,有助于演员寻找人物外在的装扮。但是,作品的编剧在写作这部分语言的时候,也会由于自身的功力不足(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不足),对人物出场亮相描述性的语言过多就会给舞台艺术二度创作带来一些偏见。当然,对于舞台呈现中表导演塑造人物性格并不是第一重要的。有些剧本的提示语言中还包括对演员表演或者读词时的提示(如高兴地、沉重地、缓缓地)。剧本提示语在戏剧语言的组成部分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提示语言在剧本所占的比例在于编剧的喜好,有些编剧喜欢写有些不喜欢写,像古典主义喜剧之父莫里哀的作品提示语就很少,而中国戏剧家曹禺在这方面就很下功夫,他的提示语精炼有序对于表导演二度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对于读者来说,剧本提示语中对人物出场前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个性,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好的戏剧作品绝不仅仅停留在让人读之有趣的案头之曲,而是能长久地活在舞台上演绎的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