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有提升
1.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有求知欲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现在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接触的事物也相对丰富,应用型人才向我们提出要有良好的求知欲望,这是基础也是保证。顾炎武在《与友人书》中写道:“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意思就是人们求学,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这意思的最终依旧还是回归到社会,这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要求。高校的老师、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力求突破,了解更新、更现代化的知识,而不能自满,墨守成规,不再做进一步开展,因而阻碍了成长的脚步。
2.创新观念
高校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在于不断地创新。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刻不容缓”。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要求我们只能以创新的思路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里大概可以分析为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也就是“尖子生”培养计划,观念创新上做到先人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二是管理创新上做到先人一着,人文关怀与严格管理并重。三是制度创新上做到高人一筹,进一步梳理管理模式,为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四是条件创新上做到快人一拍,科技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商场的竞争更是瞬息万变,安于现状就是落伍。所有改革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来完成。大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一切事物的推动必以人为主体,人的新颖观念才是制胜之道,而只有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潮才能促成进一步的发展。
3.团队精神
在川影,我们已经很好地做到了,大到校企合作和校庆等活动,小到一次班级活动的开展都是领导与老师们团队合作完成的,只有这样的示范作用,才能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简单来说,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团队精神更是重要,上传下达,每一件事情都要有人完成,遇到困难时还要相互协助,才能完成教学、艺术活动、公益活动、自身发展等等。要想做好一件事情,绝不能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而必须经过不断地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人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做出为大众所接受和支持的决定。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一种凝聚力,传统的管理方法是通过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淡化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而团队精神则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员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