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含混型课程设置向分科型课程设置发展——激发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塑造专业特色的意识

(一)从含混型课程设置向分科型课程设置发展——激发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塑造专业特色的意识

传统的主持人培养方式通常是“小课教学”,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教学模式。由一至两名教师对一组学生进行几年的本科教学,必然会产生同质化倾向,导致学生风格和教师风格如出一辙,最后的结果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术业有专攻,一个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课程,想要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就需要科学地建立分科型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各门专业课程新的刺激。从专业课的设置来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语音发声训练,同时增加提高学生表现力的课程,如:表演、形体、礼仪等科目;第二阶段是专业学习的中间阶段,可根据行业需求和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设置专业方向课,如: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构建专业素质;第三阶段是“分类型”学习阶段,设置广播节目实践训练和电视节目实践训练等课程,也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潜质帮助学生确定从业方向——是广播主持还是电视主持?是大气、端庄的新闻节目,还是亲和、热情的社教节目?又或是轻松、活泼的综艺娱乐节目?在确定节目方向后,侧重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学有所长”,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第四阶段是实习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和台内指导教师的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设置模拟直播、毕业会演和广播电视节目展播等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四个阶段各有侧重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学生毕业时出现的“上手快但后劲不足”或“有潜力但上手慢”等现象,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