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创作的起点

一、情感创作的起点

而短片创作之初,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大困难便是如何将丰富且传播有效的人物情感付诸剧作文本中。情感是创作的原点,在此基础上又该如何细化情感的类型与搭建合理的情感运作机制是亟待解决的议题。

在开始动笔之前,我们要注意所写的东西在技术上要保证有实操性,并要符合道德法律法规。符合这两条标准才具有可拍摄性。

短片创作具有基本的叙事能力。要会讲一个故事,要掌握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兼顾风格化的表达。

所谓的基本叙事能力就是要明确人物的欲望。基于人物的欲望来赋予人物某种情感,并最终导致人物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或选择,这就是一个故事的雏形。

为什么情感可以成为一个原点,这个就要从一个观赏或者一个传播的机制来理解这个问题。今天所谈的创作主要偏为以叙述为主体的,而不是形式为主体的。那么以叙事为主体的文艺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走到最后都会面临一个受众问题。无论你的产品形态是什么,你最后的最终指向是指向了受众,你所有创作的意义生成是在你的观众你的读者那里,你要表达什么,你的叙事目的是什么,你的叙事功效和最后的实现度是什么。

作为一个创造者要明白,所谓受众群体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电影产业讲的是最终产品实现。比如从娱乐消费的角度来说,针对忙碌疲惫的都市消费群体,针对特定档期的合家欢诉求都是有相对应的题材和类型的。这就要求创作者把受众分类型地去识别。这样之后还要继续细分受众分类中,受众的情感类型:主类型是什么?次类型是什么?第三类型又是什么?

不要试图锁定所有人、感动所有人。比如一个爱情片,试图打动所有女性,而无视年龄、地域、学识、身体状况、职业、情感经历、生存状态等诸多因素,这是不现实的。本着这个原则来进行类型细分,在这个细分的过程中,一些大概念的东西都是伪概念。打动所有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么打动所有女人的东西也是不会存在的。比如说能够打动阿姨人群的和能够打动女学生人群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不只是年龄的问题,同龄的女性,利益诉求也会千差万别。更加不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地域性这种显性差异了。比如,一个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一起吃饭这就是一个正剧,但是一个北方人和一个南方人一起吃饭,仅从地域特征上来塑造,可以是悲剧也可以是闹剧。这种碰撞在于两个人的显性差异带来了交流的障碍。这里面的戏剧性,浅层的是地域的磨合,在其背后却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疏远。除此之外,有时候甚至是同一个审美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情感诉求都会不一样。

要观察生活,因为生活中皆是创作。由于情感模式和受众类型的不同,所要选择的表达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把创作原点设定在情感上。在创作伊始,作为创作者就要建立受众意识,要去细分受众的类型、受众的需求。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情感的具体类型和情感生成的方式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