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角色重塑,实现“双引导”的表率

(四)深化角色重塑,实现“双引导”的表率

1.真情感化,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需要主渠道的显性教育,但由于他们对灌输式、单一化、单向度教育方式的抵触,使得外在模式化的教育往往难以得到认同和内化。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改变教学方式,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开展认知发展辅导、情绪稳定辅导、职业适应辅导等方式,将真情实感融入与艺术生专业知识或个人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中,自觉担当起“90后”艺术类大学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责任,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教育引导其“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形成一种困惑时给予点拨,失落时给予激励,感悟时予以提升的优良氛围,从而在服务中引导他们去思考,在关怀中引导他们思辨,在情感共鸣中引导他们提升。

2.人际辅导,做学生为人处世的引导者。在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能否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学业的重要前提。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90后”艺术类大学生十分重要。作为高校教育者应适应这一趋势,转变角色,从“保姆式”向“导师式”的角色转变,本着“掌握学生入校前情况、知悉学生在校需求、拓展学生在校素质、规划学生就业去向”的思路,定期举办一些与“90后”艺术生人际交往专题讲座,通过授课老师的正面引导、现身说法,使其懂得倾听与诉说,懂得与其他同学分享生活学习的经验乐趣,进而在互动中不断地认识不足、寻找差距,探讨自我,迎头赶上,以形成一种健康有为、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责任感培养,使他们懂得确立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在高校的生活幸福感,进而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