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艺术概论》课程在专科教学中的得与失

二、《美学概论》《艺术概论》课程在专科教学中的得与失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为专科生开设的《艺术概论》《美学概论》课,分别设置在大一年级上、下两学期,每门课每学期共计32个课时,截至2017年7月,已经完成了第一年的美学、艺术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能看到学生人文艺术知识体系的丰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增强等显见的教育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僵化、教学内容与受教育对象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等突出问题。

《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两门课程的开设,为编导系开启美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内容上丰富了各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艺术概论》课程主要开展了对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等基础理论的探讨和学习,对建筑、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等具体艺术门类的认知和鉴赏,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艺术系统中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学习和把握(如表1所示);大一下学期的《美学概论》课则主要开展了对美学学科的属性、起源、本质的探讨,对美感的产生、审美趣味的形成等审美活动的认识和把握,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领域的学习,对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审美范畴的学习(如表2所示)。

表1 《艺术概论》课程框架及课时分配

表2 《美学概论》课程框架及课时分配

(续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入学的大一专科新生对基本的文艺常识所知有限,部分学生更是表现出严重匮乏。比如,没听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不知道米开朗琪罗生活于哪一个时代,对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技法一无所知,把雕塑艺术看成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门类,等等。对文艺常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一个人基本的文艺修养。在《艺术概论》《美学概论》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大多数的文艺常识,这些文艺常识的普及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最重要的文化结晶。因此,首先便是起到了扫盲作用。其次,两门概论课并不是简单的碎片式普及文艺常识的课程,而是有着系统的学科结构,会从艺术学、美学学科的起源、本质、研究对象、功能以及各学科具体涉及的领域、范畴等进行完整的讲述。在这种系统讲述中,学生既能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科属性看到普遍联系,又能从微观角度深入具体领域发现独特内涵。在编导系举行的“新生才艺表演”“影视戏剧作品观赏”“读书分享会”“国学、文学经典展示”等大型审美体验活动中就展现出了学生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高尚的精神意趣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在学生的专业创作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们创作的纪录片、微电影等题材形式的作品都能立足现实,主题积极向上,宣传真善美,充满正能量。

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短、生源质量不高等导致的突出问题。目前,编导系《艺术概论》《美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时间仅有一年,存在学科背景薄弱的先天缺陷,加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两门课程均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少量的艺术鉴赏活动,未能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互动。青年教师多是从注重学术研究的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多理论阐述,偏概念介绍,少课堂互动,轻审美实践的现象。此外,新入学的专科学生由于文化课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在高中阶段养成的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的特点,致使他们在接受美学、艺术学理论知识时,不热爱从学理的角度追本溯源、进行理论探索。所以,不加修改的采用重点高校研发的教材、移植重点本科高校的课程标准,势必会造成水土不服,出现教学内容与受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问题。

总体上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两门课程在一年的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编导系增强美育教育中的突破性进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不足和缺陷也将成为编导系在推进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解决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