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思维是创作的基本要求
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会经常觉得所做出的东西很不理想,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其实答案往往是我们表达情感机制的方式有问题。就个问题,不只是剧作初学者经常遇到,其实在很多生产完毕的影视作品里,如果去总结它们的瑕疵往往是情感类型的问题占多数。
今天的中国电影,这种问题在逐渐减少。因为电影在急速的资本化。尤其是那些排片量巨大的片子,大多走的是资本的堆砌路线。同时这种资产推动型保证了国产电影的技术保持着不断地进步。
从2D到3D时代,可以说整个电影艺术都面临着技术转型。由于大资本电影时代的到来,大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电影中的画面、音乐、演员所吸引。换言之,特定的项目会有特定的处理办法,最终,电影中情感类型失误的地方就不易被人察觉了。可是,这些高资本项目遭人争议的东西往往也会是其内部的情感。
对于初学者写出来的东西,正如我们上面提到过的,不可能打动所有人,甚至也会出现不能打动任何人的情况。不能打动任何人的原因是什么呢?往往是“虚情假意”了。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出现这种方式方法。这一点不单纯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在漫长的刻板写作过程中养成的惯性。这就导致我们在进入专业创作的时候,没有办法摆脱原有的一些语境。
刺激人心的视听室建立在有效的写作上,那应该是对戏剧张力的捕获。如何能够有戏剧张力,意味着在张力塑建中是基于对这个人物身上可能存在戏剧性的挖掘。这就引向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挖掘人物的戏剧性?要挖掘那个人物,就要规定那个人物某一方面的特质,我们命名那个特质为A,这个特质A要满足几个条件,我们为什么挖掘特质A作为要传达这个人物的时候所有选择的情感模式,特质A要有几条功能。
首先,特质A要具有普世价值。何为普世价值:是能够被绝大多数人类共同感知的东西。绝大多数人类共同感知的情感方式无非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情的标志物基本是被规定的,即使独立但是可分享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教学中应该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沉迷于奇特或者过于诡异的东西,比如一些独特的民风民俗;比如对杀戮的信仰,这种情感价值就过于诡异,这种无法被普世情感接受,能够挖掘情感么?肯定能够,但这种东西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对于成熟的电影项目都是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原因,而是由于宗教信仰对于人的影响,使得人物的戏剧张力是不被人感知的,所以,选择特质A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第一条普世价值。
其次,这个特质A一定要是正向的价值观,在普世价值中就要写正向价值,这是说我们不能写坏人坏事,世界中悲惨的一面么?不是的。《悲惨世界》里所描绘的即是罪恶的人间,女主人公从纺织女工变成一个妓女,一个社会使女性靠出卖肉体来维持物质生存,那个世界一定是极恶世界。无论是谁在执政,无论有什么貌似合理合法理由,那个社会秩序一定是万恶的世界,那么《悲惨世界》描绘这么一个世界,可是《悲惨世界》一定是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万恶的世界中的一个沉沦者如何自救,如何拯救世界。正如世代作者们坚信的那样:一个万恶之徒也有其有可救之时,任何时候都要坚信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有美好的可能性。注意写正向的价值,可以写社会的不公,但绝不是简单的批判,绝不是机械主义的诅咒。
第三个,既然它是特质A,你选择的这个特质一定是相对小众的,是指他在实现的情况下是小众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是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个正向的普世的价值标准,那你所塑造的这个特质A,你的人物就会变得有戏剧张力。
派生出的第二点,既然是戏剧张力一定是在情境当中实现的。何为情境,境是真实存在可感的物质的;情,在物质的前面加了主观的规定,就是情。今天放学回家看到你父母,这是境。我们再来理解要去构建戏剧张力的时候,我们既要构建特质A,又要去构建在具体情境下,我们写一个人勤奋,把他放在一群勤奋的人下,这个人物能立起来么?那就不叫特质了,因为你所构建的戏剧情境里面,有ABCD的所有人,那就不成立我们特质A中相对小众,你选择的戏剧情境使得特质A变得廉价,我们寻找准确情境和找到特质A是相同重要的
长久以来,中学语文教育的写作是反视听化的,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使得最终你所提供的文字文本,让其他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展开工作。这些修辞方法在大视频写作中都是有反动力量的。除此之外,大家在写作中的四字词、成语都具有危险性。成语本身就有高度概括的文化内涵,它带来的必然是视听的实现化不足。我们知道,无论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和新媒体视觉传播都会有一个演员,或者一个视觉形象都需要视听化地呈现出来,而视听化的叙事方式的达成则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