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类高等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25年10月14日
二、在艺术类高等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类高校职业指导主要是在校园内指导,所面对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家境情况比较优裕,在家娇生惯养,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对职业的选择非常理想化。一直读到大学毕业,他们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象牙塔中度过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是在心理方面和对社会认识等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择业的,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有效的职业指导过程的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存在着先天不足。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让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应聘时薪金待遇低了不去,工作环境差了不满意,一心只想去省市台等媒体或大企业工作等。如果说在学生毕业后才发现走向职业岗位是匆忙上阵的,才发现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者入职适应性存在问题的话,那么这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浪费。由此可见,目前的就业指导还呈现出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对称的尴尬局面。这种不对称性集中体现在高校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的现状和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界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和务实精神方面无法对接,或者说,校园职业指导无法全面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各种素质或技能的要求。
然而,因为大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因而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心里没有最后定型,对职业的选择往往表现出朦胧的认识,呈现出一定的跳跃性。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对职业或职业目标的形成普遍较晚。从中外的各种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越早形成职业目标越好。若孩提时代就有了职业理想,可能会激励其一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