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美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概论》《美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自2016年起,开始将《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作为新入学本科和专科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加强对学生的美学、艺术学知识的教育。美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安排,相关美学课程的开设便是实现美育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保障性手段和工具。编导系开设的这两门概论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美学、艺术学中最基本的一些原理理论、艺术史实、审美鉴赏等知识性内容。对于开展美学、艺术学知识的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陈望道等人都明确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5]“谈美育必先知美学”[6]等肯定观点。亦即,“美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都必须建基于深厚的美学基础,以美学为理论支撑,才能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审美观念的流变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7]高校开设《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基础性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美学、艺术学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把美学、艺术学相关美育课程(《大学美育》《美学概论》《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设为人文类学科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已基本形成共识,相关高校都有开设,但对非人文类学科的本科生,诸多高校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相关美育课程成为必修课,更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建构一个合理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要认识到双层次课程模式的重要性,“必修课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基础,而不是高校美育课的全部,还必须设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高校美育课程的设置才更趋于健全、完善”[8]。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作为艺术类本科院校,各系和各专业基本都围绕相关艺术学科来建设专业课程内容,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在教育方式上与美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以广播电视编导系为例,在专业课程建设上有《影视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基础》《广电新闻与传播学》等理论类课程;有《外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史》等艺术史类课程;有《影视光线艺术》《电视摄像》《表演基础训练》等实用技艺类课程;有《影片分析》《影视作品鉴赏》等鉴赏类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编导系学生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必须学习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有全校性的选修课,如《西方艺术史》《才艺舞蹈》《茶艺基础》《欧美摇滚概论》《西洋歌剧艺术赏析》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双层次课程模式在广播电视编导系各专业学科建设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注重从影视艺术审美的角度开展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艺术门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影视传媒人才。从艺术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了视觉和听觉两种表现手段,使得绘画、舞蹈、音乐、戏剧等门类艺术均可以以艺术的形式直接出现在影视艺术中,因此,仅接受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从传媒的角度看,电影电视又属于传播媒介,以视听的方式传递信息成为像文字一样的传播载体,致力于表现世界万象。传媒从业者应具备传播美的意识,从这一角度看,要求学生接受各种形式、门类的审美教育也成为必然。从德育的角度看,全面的审美教育又能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高尚情操,因为“美育不只研究艺术审美,还研究更为广泛的现实审美”[9],它把“真善美”作为人类活动系统的元价值体系,引导人求真向善。在《美学概论》课中涉及有培养学生认知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艺术概论》课则从艺术系统出发,研究更为具体的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等内容。所以,广播电视编导系将《美学概论》《艺术概论》两门课程作为本专科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弥补了美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单一性,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美育教育体系。

在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中,美育课程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该不该开设《美学概论》《艺术概论》等美学、艺术学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很多设有专科层次的高校有着广泛的争议。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技术技能教育,因此,很多学校在对专科生的培养中不重视美育理论课程的开设。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因此,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开设美育课程都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有之举。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编导系从2016年起,在为本科新生设置美学、艺术学等理论课程的同时,也为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新入学专科生设置了同样的课程。这一决策正是符合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瞻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