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学生特殊性
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普通高校的一般性质,同时也带有鲜明的专业烙印。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艺术院校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而在思想认识、情感心理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1.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和认知
艺术创作强调个性,艺术作品往往凝聚了创作者对生活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体现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内容、风格或者表现手法上都应当具有独创性。在长期追求艺术创作创意化和个性化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熏陶中,艺术院校学生往往具有比较时尚前卫的开放性和感性化的生活态度等人格特点。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身行为自由,他们才艺突出,思想活跃,有激情,好奇心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表现力;在价值取向上,凸显感性务实。艺术专业学生普遍重视自我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多关注个体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自我成才愿望,但是,同时也容易成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不能自拔,对外界的情况容易忽略,时常产生眼高手低的状况。多数艺术生对自己评价偏高,容易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在学习、工作中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不善于调整目标和调整自己。
2.艺术专业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感性
艺术创作源自创作主体对外部世界的细致观察而引发的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与冲动,创作主体在创造中所表达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感受,只有调动强烈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表达感受,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艺术创作需要靠感性来完成。这些专业的要求使艺术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善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更擅长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和批判性思维,具有更为敏感的洞察力。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只看表面不分析本质,只看部分而忽略整体。同时,由于过于专注事物外表和形式的审美性细节,而钝于对事物的其他价值性判断,从而忽视或者漠视了其中隐含的其他价值问题。
3.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情绪和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兴趣而选择学习艺术,所以,普遍热爱专业。同时,因为高考时专业成绩在艺术专业招生和录取中占很大比重,而且艺术专业学生认为专业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将来谋生能力的强弱,因此,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也因此造成艺术专业学生从中小学到大学阶段对文化课相对不重视,而且绝大部分课余时间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所以,无法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扎实、牢固地学习文化知识。加之艺术类考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同批次的其他专业。先天与后天的不足,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导致了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薄、文化水平与素养相对低。这些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往往倍感吃力,对哲学和政治无兴趣,喜欢逃避时事政治。
4.艺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化
艺术创作凝聚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又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社会现实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和基础,所以,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机会接触社会,与其他同龄人相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与和社会经验,受社会环境各种影响比较大,更渴望早日成就事业,但是,自身政治和文化素质的欠缺,不可避免造成艺术专业一些学生在一些能力方面的缺失,如逻辑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和科学判断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