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身边美”的选题视野
二更的口号是“发现身边不知道的美”,在这个口号中便蕴藏着二更的重要企业文化理念。首先,它强调了二更在做人文微纪录片上的积极态度和认真态度。二更把微纪录片作为其旗下四大板块之一的“文化”版的主打内容,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中像二更这样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微纪录片的平台公司几乎没有。当前,二更每天更新10条左右微纪录片,一年便是3000多条。在这3000多条视频中,每条都讲述中国故事,在一个故事中又串联一个或几个中国式的人物。在二更旗下的“二更学院”课堂上,二更总编辑王群力曾在他的《见世界 识人心短视频方法论》课上,提到二更短视频一年就要讲述5000个人物,“这呈现出的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道人心”。其次,在二更微纪录片中,被讲述的人物绝大多数并不是在社会上有着超高人气的影视明星,或者是高高在上的行业精英,抑或是奇观化塑造的网红人物,而是众多的普通群众和草根人物。这些人都生活在街里巷角,生活在普通大众中,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一群人。针对这群普通人,二更要做的便是发现他们身上蕴藏的不为人知的美。其实,在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并不普通的一面,关键是如何去挖掘、展现他的不普通。当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一面被挖掘出来,呈现在视听画面中时,便能带给我们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感受。二更如何发现、挖掘我们“身边不知道的美”,首先便体现在它的选题视野中。
在二更发布的数千部微纪录片中,题材大致可以归为十大类:守艺人(传统手工艺的坚守者)、美食、草根人物、城市故事、极致性人物、特殊职业、艺文类人物、行业精英、网络热点、二更公益。在这十种类型的题材中,被表现的主人公多是生活在人们身边的普通人,如铁画守艺人(《铁画情》)、小饭店夫妻(《红白羊肉情缘》)相机收藏爱好者(《相机博物馆》)、走遍56个民族去结婚的年轻人(《搭车去结婚》)、重庆棒棒(《山城棒棒的梦想》)等。张艺谋曾说:“十几年来,我终于明白了电影最重要的是表现人。这是一个拍到老,学到老的课题。”[1]自电影诞生以来,对人的关注是影片一贯的主题,不计其数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被塑造出来,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无不承载着创作主体的创作理想。同样,在微纪录片中对人的关注也应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二更的微纪录片中,无论哪一类题材,其核心表现的都是人。
在表现守艺人的题材中,二更着眼于抢救性地记录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手艺,这些手工艺有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则是具备民间传统特色却濒临消失的手艺。在当今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机器以不知疲倦及标准化的格式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商品,这些商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挤压了传统手工劳作方式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当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也可以用机器进行生产时,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更加变得岌岌可危。由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加喜欢追求时尚、现代、亮丽的消费品,而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虽然有着复杂的、独特的制作工艺,但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使其在现代性、时尚感和色彩上与时俱进时,它便逐渐地走向边缘化。比如,在二更微纪录片《铁画情》(导演:吕媛媛)中,讲述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铁画,即以锤代笔,以铁做墨,在剪、挫、叠、锻的传统手艺下制作出的画。这一传统手艺画费时费力,需要的不仅仅是制作人的绘画功力(制作铁画前要制作图样),还要考验制作人锻打、剪挫金属的能力,所以,这其中蕴含着非常多的传统手工艺,而这些手工艺需要一代代人相互传承和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学习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要能吃苦,能静下心来,能坚持,而在今天物欲膨胀的年代,很少再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在短片《铁画情》中,便介绍到主人公在学习铁画时,要首先做三年学徒,每天干锤泥巴、锤煤炭、拉风箱等脏活累活。之所以要做这些脏活累活是因为她父亲告诉她:“只有吃苦才能锻炼她的意志,这一关过不了,就不能学铁画。”在这类题材中,便是着重凸显守艺人的情怀,传达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常人感触不到的牺牲,以致敬民间艺人和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后续无人的焦虑。
在表现美食类的题材中,二更微纪录片几乎不涉及宏大的美食选题,如中国的八大菜系,抑或是重庆火锅、陕西肉夹馍、广东煲汤等广为人知的美食佳肴,而是关注一些藏身在人们生活居住周围,虽不起眼但味道却颇受好评的美食。它们可能放在走街串巷的扁担中,可能烹饪于随处落脚的移动餐车上,也可能是远离繁华世界的一家苍蝇馆子,或是隐藏在偏僻角落中的一家面店,等等。然而,在这些记录短片中,影片的主题并不是仅仅介绍这档美食,而是落脚于美食主人对美食的独特理解及他的人生阅历与人情练达的浓缩。如二更短片《红白羊肉情缘》(导演:程炯、温玺)讲述的是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自结婚之后便开了一间羊肉汤店。几十年来,二老制作的羊扎肉和羊肉切糕是当地百姓最喜爱吃的美食。短片在介绍二老如何制作扎肉和切糕时,融入进了二老几十年来相互陪伴的夫妻深情。片中结尾部分老奶奶向睡在躺椅上看照片的老伴倾诉到:“老头子,最好你年轻点,我们全国各地都可以玩遍了。”言语间传达出浓浓的夫妻情谊,将夫妻二人一辈子的人生阅历和夫妻情全部囊括进来。所以,在二更的美食类纪录片中,介绍美食但不止于美食,还有浓浓的情谊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此时,美食便因人情而变得更有意味。
表现草根人物可以说是二更微纪录片中一以贯之的内在主题。不管是美食类题材,还是极致性人物题材等,被表现的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草根阶层。如在极致性人物题材中,二更短片所强调的极致性并不是人物做出了多么巨大的社会成就,而是指那些在某一种生活方式上做到极致的普通人。纪录片《搭车去结婚》中讲述的一对年轻情侣,他们要用搭车的方式走遍中国56个民族,并穿上每个民族的服饰,举办一次属于两个人的民族婚礼。这一方式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都是没有勇气去亲身实践的,而这一对小情侣这样做了,他们就属于被刻画的极致性人物。他们是普通人,但做了一件并不普通的事情。再如,在二更短片《山城棒棒的梦想》中,讲述了一位重庆棒棒,在日常做棒棒之余,还会接一些演电影的活,当一名群演。作为一名卖苦力的棒棒,他也有自己的梦想,自己尝试写剧本,并渴望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影演员。这一短片便记录了主人公普通生活视角下的不普通的一面。
在二更短片涉及的其他几大题材中,选题视野无一例外地多诉诸普通人。二更所讲述的普通人,很有可能就是你我生活中随时都能遇见的人。由于他们接地气,与人们的生活最接近,所以,当二更展现这群人的故事时,能够跟千千万万的人们产生共鸣。“电影画面具有一种自然的现实主义表现”[2],人们观看视频的主人公就像是观察自己的生活。当二更用声画渲染刻画主人公的情感、情怀时,我们似乎也察觉到我们自身也具有某种相似的情怀,从而达到对自己的一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