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平均分:一对孪生的兄弟

二、两种平均分:一对孪生的兄弟

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中提道:除法和分数教学,最常用的情景是“平均分物”。例如,将一些饼干平均分给小朋友。这一数学模型涉及两种除法,俗称“等分除”和“包含除”。但是,我国的除法教学和教材编写,都畸形地偏向等分除,以致形成了片面的思维定式,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

知道平均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每份是多少,俗称“等分除”;知道每份是多少,求总数里包含多少份,俗称“包含除”。这两种除法,是同一个“平均分物”数学模型所产生的,地位平等。从除法的意义进行分析,等分除和包含除乃是同一个情境里的两类互相依存的除法问题,可以说二者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密切相关。

苏教版教材中不出现“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字眼,可能是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不想让学生花费精力背诵两种除法的意义,并在各种题型中“分辨”它们。而事实上,这些不足为虑,因为笔者工作学校曾经借鉴Harcourt版的Math教材,在教学中明确给出了两种平均分的名称“Size of Groups”“Number of Groups”,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而且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分辨”出两种平均分,更好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Harcourt的Math教材也是分两节课分别介绍了两种平均分的方法,并给出了明确的名称,如图2所示。

例题(图2)给出“Patwants to divide 13 rocks into 3 equal groups.She places 1 rock in each group.She keeps placing 1 rock in each group.Place any left over objects off to the side.”(Pat要把13个小石头平均分成3组,她每组放1个小石头,依次进行,把最后剩下的物体放在旁边)。例题中有实物袋子,教学中老师也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同时出示静态示意图,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这道例题是平均分后有剩余,接下来的练习题中也有正好分完的情况,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平均分的知识结构是全面的。下述例题(图3)呈现了另一种平均分“Number of Groups”。题目给出“Jen wants to divide 10 stars into groups of 5.How many groups can shemake?”(Jen要把10颗五角星按5个一组分,可以分成几组?)教材上给出了图例,虽然这次平均分后没有剩余,下面还是给出了“ 0 left over”(剩下0个)。

图2 Size of Groups

在介绍两种平均分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为除法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对比学习,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对比中重构运算意义。

图3 Number of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