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成书过程,给悟空一个定位
了解了唐僧西天取经的历史故事之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为什么《西游记》里的陈玄奘与历史人物差距如此巨大?为什么《西游记》中平白多了一只猴子呢?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必须了解《西游记》的成书经过。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研究,我们共同得出了以下结论:
辩机将师傅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见闻经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唐代末年,一些笔记小说已不时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入一些离奇故事,给历史故事增添了神异色彩;到北宋便有了说书人使用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并出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形——猴行者,这一形象在流传过程中被认可,并逐渐成为故事的主角;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在元代渐渐确定下来。元末明初,《西游记》问世,只是最后的作者究竟是谁,目前仍存在争议,一般将其归于吴承恩名下。由此可见,西游取经故事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文学样式流传下来,原有的故事情节也不断地被改变和充实。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取经故事中增加孙悟空这一形象呢?这一问题实际关乎作者创作的主旨。
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们去了解吴承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学生最终明白,在孙悟空这个虚拟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宗教批判:他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大胆厥词是对神圣皇权的有力叛逆;他的“尽你到那里去告,老孙实是不怕”的傲慢无礼是对黑暗现实的不屑嘲弄;他的“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是自我成长的感伤自怜;他的“济困扶危,恤孤念寡”是替人间打抱不平。正是这些复杂多样的特征,才让孙悟空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再加上手中那根威力无比的金箍棒的助阵,让他与各类妖魔鬼怪的斗争读起来让人更加痛快淋漓。以致部分学生提出“取经一事,悟空功劳更大,五圣果位,悟空当在唐僧之前”的疑惑。
吴承恩在《西游记》的结尾之所以将唐僧的功劳排在前面,个人以为,是为了尊重历史,尊重玄奘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