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的跨文化成分,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

二、挖掘教材的跨文化成分,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

苏外初中英语教学采用的两套教材分别是省编教材(译林版牛津教材)和学校特色教材。学校特色教材从最开始试行的《新综合英语》到《新概念英语》,再到现在的剑桥英语English in Mind(简称Eim)。译林版牛津教材的编排上有意识地安排了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西方人生活习惯、西方风俗文化的篇章,也有中西文化的对比,还关注到了不同体裁的呈现,如小说和诗歌,知识渐进、系统且全面;而Eim更贴近西方国家的真实语境,话题更吻合当代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更关注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初一课本中“Unit5What does‘Success’mean?”为例,引导初一的孩子思考什么才是成功,是有钱?是快乐?还是著名?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有辩论价值的问题是把阅读从文本带向文化的载体。我们把家长也带入讨论,由孩子们做翻译,把课文翻译成中文告知父母,然后把父母对成功的理解译成英文在班级分享。观点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此问题展开同辈间辩论。阅读不仅仅对学生大有裨益,对老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设也有很大帮助。

我校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整合,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合理地使用教材,扬长避短,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例如,针对Eim的语言难度梯度变化不明显、体裁较单一的缺点,以牛津教材为主线,与Eim对比。通过两个教材的比对,调整Eim的课程顺序,让Eim成为牛津教材学习的推进器;至于Eim教材中完全独立于牛津教材的话题,如“What does‘Success’mean?”“Promises,promises”“Fortune telling”“Teenagers:earningmoney”等,恰恰就是一些具有跨文化议题倾向的话题,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在培养学生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互动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