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外项目式研学的缘起与现状

一、苏外项目式研学的缘起与现状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理论起源于美国,目前对国内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项目式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关键素材、构建学习环境,由学生组建团队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以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究问题,迎接挑战。学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习得和强化获取知识的新方法,不断提升研究的计划能力和过程实施的组织能力。我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性学习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其制约因素是多维的,有理念问题、课时问题、师资问题、家长支持问题、学生能力问题等。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及教育部指导精神,苏外初中部积极展开校本化研究实践:首先,透彻理解新课程思想,紧紧跟随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方向标,以未来视角剖析学生当下能力养成的缺失点;其次,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苏外学情基础,通过教师的理性参与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选题参考,为研究过程提供有效引导,启蒙初中生学术研究意识,让初中生了解课题研究过程,学习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社会调研、论文写作等基本方法和思路。

我们把这个项目式研学课程通俗地称为“师生共研”,它是苏外初中部传统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升级版。具体课程目标为:

1.学生初步了解学术科研的基本思路、方法,培养基本的科研意识和严谨精神。

2.通过具体课题项目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实践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培养学生组织、沟通、协作研究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深化学校特色课程内涵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树立课程品牌。

苏外初中部项目式研学课程已经历时5年,至今已经成功完成5期课题项目,共计52个课题的研究,累计参与学生达800余人,参与指导教师及专家达120余人。课程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热烈响应,《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扬子晚报》、《苏州新闻网》、《江苏政府网》、苏州电视台等知名媒体都进行了广泛报道。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和打磨,项目式研学课程已经成为苏外初中特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项目式研学课程充分凸显了三个特点:

一是领航性。苏外的做法是前期先让学生们申报课题,教师经过可行性评估后批准其中的一些立项;考虑到初中生还比较稚嫩,也可以让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提出课题来引领、指导学生。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每个重要环节,为每个课题组保驾护航,有效避免了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大大提升了过程的效度。做到师生同研究,师生共成长。

二是突破性。项目式研学以课内为基点,研究触角延伸到家庭、工厂、社会生活的若干方面,真正突破了固有课程的限制,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时空限制,突破了现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限制。师生共研课程为学生搭建一个发掘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全新研究性平台,对学生未来进行更深、更专业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是扶持性。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强调编排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师生共同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并要求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苏外项目式研学从学校层面给予了四大制度扶持:一是课时扶持。每学年开展一次课题研学,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将研学课程排进课表;每个课题跨越两个学期,确保不少于40个课时。二是经费扶持。学校对每个课题有经费投入,最高可达8 000元。三是师资扶持。选拔和鼓励学术背景强的老师积极参与课题活动。四是评价扶持。参加研学指导的老师在同等条件下参与校“卓越教师”评选时有优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