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三

三、案例三

提出问题 (2013年江苏高考17题)如图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C的半径为1,圆心在l上。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分析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方程。考查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用轨迹思想解题。

解决问题 因为圆C的圆心在直线l:y=2x-4上,所以,设圆心C为(a,2a-4),则圆C的方程为(x-a)2+[y-(2a-4)]2=1.

图3

又因为MA=2MO,设M(x,y),则

整理得x2+(y+1)2=4,设为圆D,

所以点M应该既在圆C上又在圆D上,即圆C和圆D有公共点,

所以

由5a2-12a+8≥0,得a∈R,由5a2-12a≤0,得

终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

总结提升 本题主要是从轨迹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上述问题中基于对阿波罗尼斯圆的认识,我们知道在平面上给定相异两点A,B,设点P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当λ>0且λ≠1时,点P的轨迹是个圆,这个圆我们称作阿波罗尼斯圆,这个结论称作阿波罗尼斯轨迹定理。其实在课本上也已经有所引导(必修2习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构成的曲线。

对于轨迹问题的认识,可以补充如下问题:(2009年苏锡常镇二调)如果圆(x-a)2+(y-a)2=4上总存在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条件中已知圆上“总存在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通过画图分析,从圆的角度看有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那么我们从原点的角度看呢?就是已知圆上有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而我们考虑所有到原点距离为1的点的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那么本题就是两个圆相交的问题了,这样利用两圆相交的条件就可以解决了。

在解决了理解阿波罗尼斯轨迹的问题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2019届南通等七市联考14)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BAD=90°,AB=2,AD=1.若的最小值为_____.

对于本题,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够联想到用建系的方法解决问题,以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AD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0),B(2,0),D(0,1),设C(x,y),根据—知点C的轨迹是圆(x-1)2+y2=4,那么接下来呢?如何求目标的最小值?联系图形思考,这是“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只是多了一个系数怎么处理?联系到这里还有一个圆,可以逆向考虑阿波罗尼斯圆。假设x轴上存在一点T(t,0),使得带入坐标根据已知点C的轨迹,化简可得t=5,从而(当D,T,C三点共线的时候取得最小值)。

数学解题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通过联想比较、拓展延伸、逆向思考等方法,与学生一起体会数学解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解题思维及创造能力的运用,让学生在成功解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知道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无论接受教育的人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否与数学有关,最终培养目标是让人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就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因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中学阶段我们应重视数学解题思维的培养与提升,进而提升中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