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快速成长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比较阅读的谋略,让学生研读和比较内容、形式、手法、情感等方面相近或相对的一组文本,在深入地分析中发现文本的共性和个性,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训练,阅读思维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浅层走向深层。
余映潮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一种生动的手法叫作“一文为主,多文联读”。这里的“联读”其实就相当于比较阅读。受余老师的启发,笔者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特意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呈现在幻灯片上,让学生从背景、意象、意境和情感基调等几个方面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明白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目的,真正理解“托物寓意”这一种表现手法;而在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梅花的高洁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毛泽东和陆游这两首词的异同点也能表达无误。紧接着,笔者在教学《诗经》二首时,也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除了引导学生将《关雎》和《蒹葭》进行比较阅读,笔者这次还带领学生读了《君子于役》《桃夭》《黍离》等作品,从形式、内容、手法、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诗经》中主要作品的异同点,使学生对《诗经》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感受民族文化中诗歌的独特魅力。在笔者的鼓励下,班级掀起了一场“诗经热”,课外常能听到学生背诵《诗经》,有的学生甚至仿写《诗经》中的名句。
比较阅读“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灵活使用这种方法,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不可以无目的地随意进行比较阅读,而应该确定几个比较的维度,供学生有效思考。相信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日益多元化和成熟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将愈加深入和透彻。
在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角色体验、话题讨论、对比阅读等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面对陌生的文本时多一些思考的方向,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信心和乐趣。
当然,课堂创新的方法绝不止以上几种,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课堂、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同时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成长、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