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研学项目的社会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财富,使得境外研学成为可能。同时,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越来越开放,频繁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国际交往,也让出国“开开眼界”的想法在家长和孩子心中萌芽。近年来,孩子参加境外研学活动逐渐成为度过假期的一种方式,尤其在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中这种现象更是突出。
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以教基一〔2016〕8号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然而,放眼国内的境外研学市场的合作模式,学校在境外研学项目中的角色通常都是招生,承担项目设计、研发的多是教育机构或旅行社,或是教育机构和旅行社直接使用国外的语言学校或夏令营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在境外研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的角色是严重缺失的。其定位无非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主导境外研学项目设计的角色。
笔者在苏州外国语学校从事境外研学工作3年有余,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校应该更多地参与境外研学项目的设计,争取占据主导地位,才可能进一步凸显境外研学项目的教育意义。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育中,也应该体现在课堂以外的活动中,包括境外研学活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和家长,在办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和政策的理解和解读也更为精准,在进一步丰富境外研学项目内容这一方面,学校有着教育机构和旅行社所完全不具备的优势。生搬硬套国外营地、语言学校的课程,这一做法缺乏对国内学生学习情况的考量,未必适合国内学生。学校在研学项目中参与设计,可以进一步凸显研学项目的学术性,是一种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为己所用的过程,也是学校尝试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教学、任务型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