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机会“开口”,使“开口”成为一种习惯
创建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赏识与信任,真正做到“知识强化,能力转化,素质内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开口”成为一种习惯。
1.科学分组,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将整个班级分成几个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性是指每个组成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水平不同,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很多学生遇到问题,一般都喜欢问自己的好友,而不愿去请教老师,组内异质的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的“开口”创造条件。组间同质性是指几个群体在整个班级中的平均水平是相同的,这为整个班级群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开口”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2.任务划分,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堂。将学习任务分成若干课题,每个小组分担一部分课题,组内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具体内容,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如果遇到困难,他将在同一组成员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完成任务。最后,小组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从而为“开口”创造空间与时间。
3.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计算员、报告员等角色,其中报告员的角色尤其重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当,使学生的发言和自我展示行为成为习惯,消除其怯场的心态。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角色要依次变换,这样可以确保分工明确,并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协调,使每个成员的“开口”成为必要和可能。
4.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开口”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退缩地面对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毫无例外地被激励。除了课堂语言、眼神、动作激励之外,及时反馈学生的反映;还可以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彰鼓励,颁发“积极之星”“最佳发言人”“先进小组”等不同项目的奖状;也可以采用积分制方式,将积分与期末评优考核挂钩,让学生间、小组间形成竞争的格局,让他们相互质疑、争辩,在竞争中共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在“开口”中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