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良性互动,创设自主交流学习的氛围
1.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课堂互动、合作学习是A-Level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分组、合作学习将是常态。教学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语言水平、性格特征、勤奋程度等因素,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为一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小组一经确定,可固定一段时间,然后根据课堂观察及学生反馈适度调整。以小组学习为平台,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习的主动性及合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2.合作预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的预习很重要,受语言水平和专业术语的影响,同学们并不能完全听懂所有的外教教授的内容,但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了,就会很容易地跟上老师的节奏。预习时,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同学间相互交流看书过程中不能理解的问题,尝试自行解决预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几个人在一起相互讨论、彼此启发,有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再将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这样预习既很容易找到重点,不会盲目,也能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还可以分工合作,分头查阅资料、组织习题,也能节约大量时间。
3.在讨论、质疑中获得知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表现和表达机会相对较少。这个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为此,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对于自己在课堂上及自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敢于开口,主动寻求帮助。教师也要有以下几点行动:①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使其能够展开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言。将一节课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同时,要尽量给每位同学提供发言的机会。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不搞“一言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能对所学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内化与探究。③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指导。运用思维导图和知识树等是很好的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当学生在质疑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及时巧妙地给学生提供帮助,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个暗示,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觉“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支持、学习有快乐。
4.加强中外教师合作交流,形成合力。中外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校国际化教学的一大特色。中外教师在教学理念、目标要求上有所差异。外教不是很重视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略简,教学深度相对不够,课后作业要求和检查也少。但他们开放式的思维,不拘形式、注重互动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很有意义。中教教学严谨、很有效率,但比较看重学生成绩,布置作业的量和难度都较大,极易让学生疲于应付。如何很好地把这些不同的特质整合起来是一种智慧,我们的做法是:共同教研,互上示范课;共同备课,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久而久之,外教逐渐适应了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循序渐进,讲练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中教也要从一味追求知识的讲解,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