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1.具体体验。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提出学习的起点是具体体验。换言之,学生需要实际参与某项活动,而不是仅仅看着教师完成活动或从书本里阅读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实践情境。

活动1:课堂初始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问题——“一个普通的苏州家庭有哪些收入?哪些支出?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总计有多少?”随着学生提出各种猜想,教师展示官方统计数据,如工资、饮食消费、水电煤气费用、孩子教育经费、股票投资所得等(图1)。在观察这些费用的同时,学生尝试按照收入和支出将其进行分类,如工资和股票投资所得可以算收入。

活动2:在这个活动里教师尝试让学生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再进行一次细分,如股票投资所得和奖金可以归入工资外其他收入项,汽油费用和汽车保险保养费是交通费用,属于支出项。最终指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现收入和支出(图2)。依据表格,学生可以计算出一个家庭一年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查看这个家庭是出现资金赤字还是资金盈余。

图1 苏州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图2 家庭收支表

活动3:教师此时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一个国家有哪些收入?哪些支出?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总计有多少?”在学生陷入思考的时候,教师将3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各获得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如图3、图4分别为简化版英国、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图3 简化版英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图4 简化版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这堂课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解国际收支平衡表,而是先向学生询问了生活的问题,创设出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让他们可以轻松地融入话题,逐渐对即将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到第3个活动才真正将课堂引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前两个活动进行铺垫,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就以很形象的方式被学生接受了。

为了能够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体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在活动1中制作整体风格较为活泼的PPT,或者使用更具观感的Prezi软件。在活动2中教师应保证苏州家庭的收入支出数据是有据可查的,做到真实、贴近生活:在指导学生完成家庭收支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表格模板中进行填写。在活动3中,教师选取了5个国家真实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英国、美国、哥伦比亚、俄罗斯、斐济),涵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国家和小国家,工业国和农业国。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已经做了简化(图3和图4),剔除了详细内容,留下了主要内容,数据真实、一目了然,更适合学生进行学习。

2.反思性观察。

体验式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反思性观察。学生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反思第一个环节的体验经历。在这个阶段,教师需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经历设问反思,并将自己的观察想法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活动1:在你的国家哪些交易是收入?哪些交易是支出?这个国家的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盈余),还是总支出大于总收入(赤字)?(教师提出问题)

活动2:观察你所在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看看一个国家是如何对国际交易进行分类的?观察一下邻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看看交易的分类是否一样?(教师提出问题)

了解了家庭收支表之后,学生开始探索各自国家的收支表。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鼓励他们进行相互交流,在第一环节学生就已经分成了5个“国家”小组。通过分组,学生的“国民”代入感很强,小组讨论的效率也更高。每个小组都体现出对自己“国家”收支情况的极大兴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诙谐的语气加入一些额外的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哪个‘国家’觉得自己的收入支出差额是最大的?”“为什么你的‘国家’可以有比较高的收入?”等。教师也可以拿斐济这样大众了解偏少的国家让学生们进行分析:“你觉得斐济会在哪些国际交易中获得较高的收入?会在哪些交易中支出偏高?”之后让斐济的“国民”来给大家揭晓答案。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十分活跃,他们在了解了自己“国家”的收支情况后,也更乐于去观察其他“国家”的情况以进行比较。

在学生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专业性词汇,比如“单方面转移”。教师可以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菲律宾的侨汇和英国向其他国家给予的国际性援助来解释这个专业概念。

3.抽象的概念化。

抽象的概念化是第三阶段。学生通过具体体验和观察反思,将自己的体验进行抽象概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概括。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并尊重学生将自己理解所得概括成合乎逻辑的一般性概念并形成知识。

活动:请用思维导图画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叫作国际收支赤字,什么叫作国际收支盈余。(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第二环节的所学知识,一方面是再一次将体验的知识进行梳理,另外一方面也是尝试对所学进行概括,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由于思路角度不同,学生们对“国际收支盈余和赤字”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说国际收支盈余是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有的学生说国际收支盈余是一个国家的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也有的学生说国际收支盈余是国家商品出口远高于商品进口。教师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学生概括的知识进行比较,或让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形成一般性概念。

4.主动检验。

体验式学习的最后一步是学习者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创造主动检验的应用情境,让学生运用概括出的概念或理论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很容易遗忘。

活动1:根据题目,分析美国应该如何记录每一笔国际交易?应该计入哪一类交易?属于收入还是支出?(教师提出问题)

活动2:根据活动1的结果,请制作一张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查看美国的国际收支是赤字还是盈余。(教师布置任务)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前三个环节学生所学设计合适的应用。在学生们第一次进行真实操作时,在活动1的过程中会出现分类错误或收入支出判断失误的情况,经过同学们互相帮助或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在现实情景下的使用理解;活动2则进一步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当学生能够成功地自己制作国际收支平衡表时,他不仅已经理解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对知识形成的过程已经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