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思维,创作故事
2025年11月27日
三、组合思维,创作故事
什么是“组合思维”呢?就是以某一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其他事物联结,重组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1+X。
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当然还不能创造出像牛顿、麦克斯韦、狄拉克等大科学家那样的伟大“组合思维”来为人类造福。但是“组合”的思维方式,却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加以应用并用心培养的。
给一组词语让学生创作故事,是我们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比如:
请你根据“老樟树、开会、大象、百灵鸟、春天”这几个词语编一个动听的故事,展示你的创作才能吧!题目自拟。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给出的这几个词语看上去关系不大,但在故事中必须出现,这就告诉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挖掘出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成为串联整个故事的纽带。为了使这几个看似关联不紧密的词语串联成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学生以题目中的五个词语为发散点,展开想象。“老樟树”“大象”“百灵鸟”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春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开会”是故事中人物所做的事情。把词语拆分、归类之后,我们发现“开会”是一个可以发散的“点”。开什么会?动员会、运动会、联欢会、选美大会……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向往进行创编,写出了一个个创意十足的故事,同时描摹了美丽的春光,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如:《奇妙的歌舞会》《森林运动会》《一个也不能少》《刺猬的长处》《寻找检查员》等。
这样的故事创作活动就渗透了组合思维的思想。在讲评作文的环节,学生听到那么多思路迥异的故事,除了惊叹故事的精彩,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