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创新的根,创新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2025年11月27日
一、文化是创新的根,创新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小到个人,大到民族,要更新或创造出新的东西,一定是站在旧的、原有的积淀之上。而一个民族具有一个民族的思维与心理特征,悠久文化传统在民族心理上凝结成的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对于传统思维的发展和突破的可行性和能动性,决定着该民族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创新只有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调动民族的内在动力,激发民族的自身潜质,使人们在深刻了解本民族文化与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与突破,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成果。
比如,近年来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到2019年夏天火热上映的《哪吒》,每一部引起热烈反响的动漫电影都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这些弥漫着中国文化气息的动漫电影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在国际舞台上也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尊重。如果没有了中国元素,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电影只能是技术的不断复制,而不是内容实质的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曾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学校“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当下,无论是在传统的办学模式还是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下,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都是必不可少的。国际化办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手段与西方国家接轨,具有国际性,走在教育的前沿。但是,不可忽略的前提是,我们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中国的孩子。他们思维和文化的根在中华文明里。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正是从实际出发,以现有的思维模式为起点,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土壤,结合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孕育出创新的种子,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