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仪的内涵层面看
礼仪是对他人、环境及规则的尊重,是根植于人内心的教养和外化于行的表现。在与初中学生谈到尊重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对人的尊重,却往往忽视了人对环境及规则的尊重。
1.对人的尊重。初中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特征逐渐发生变化,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都渴望获得来自父母、老师、同伴的认同及尊重,却时常由于过于注重自我的感受,而忽视了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影响。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场“你希望被如何对待?”的专题讨论。学生通过观点的分享和探讨,总结了“待人如待己”的礼仪黄金法则,又引经据典列举了中西方对于这一法则的相似阐述。例如:出自中国《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出自西方《圣经》的“LOVE OTHERS AS YOURSELF”(爱人如爱己)。通过这一专题讨论,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也对未来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环境的尊重。如果从个体在特定场合的仪容仪表、行为及言谈举止出发,由礼仪的内涵核心来谈对环境的尊重,那就不难理解这一概念了。
在给学生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用了西方社交礼仪中常用的关于着装礼仪的“TPO”原则:T(time)代表时间,P(place)代表地点,O(occasion)代表场合。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在选择着装、考虑其具体款式时,应当兼顾时间、地点、场合,并应力求使自己的着装与之协调一致。
礼仪对于着装的要求尚且如此严格,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是否也应该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呢?通过引导,学生设定了生活中不同的环境场合,如外出用餐、出席重要仪式、使用公共交通、观看剧场及演出、去旅游景点游玩等,分组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对环境的尊重,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体面,更是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和信仰。
3.对规则的尊重。人类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惩罚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人们因违反规则而付出代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事情有大有小,代价有轻有重,有的关乎物质,有的关乎品行,更有的则关乎生命。
当下,我们倡导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挑战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去挑战规则。中学生的礼仪教育除了要为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指明方向,更要引导学生去设定是与非、规与矩的边界。
在专题讨论中,有这样两个事例引发了苏外学生深刻的思考。
事例1:北京首都机场安检队伍中有三名异国的同行者,一人排在笔直的队伍中,另外两人则在队伍外仔细地阅读安检通告,了解需要单独过检的物品种类。他们阅读完毕转身走到了队伍的最后,安静地排好。这三人在缓慢前行的队伍中,隔着其他人小声交谈,在到达传送带后,他们根据通告上的提示,取出包中需要单独过检的物品,快速通过了检查。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机场安检规则不同,他们提前认真阅读安检通告,既避免了因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箱包重复开启过检的麻烦,也没有影响到整个队伍的过检速度。
我们在身处异国他乡,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对当地规则及法律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规则的尊重,更是来自对生命的敬畏。
事例2:美国某大学一位来自中国的大一新生在学校主路上骑自行车时,与一辆重型车相撞,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调查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重型车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死者在事故发生前没有佩戴头盔,因此警察未对重型车司机做出处罚。根据当地法律,骑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而中国的交通规则中则没有这一条。
这两个事例对于国际化学校的学生来讲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警醒规则是严肃的,不容忽视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