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学具,创新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不仅是学具,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也具有普遍性、常规性。实践发现,我们本地区一年级的孩子思维较强而动手能力较弱。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教学时间等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具和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图5 塑料跳蛙比赛
例如,《测量》单元中的《起点和终点》,因为重点是体验比较的公开原则,即在共同的起始线基础上比较终点远近。因此,可以为学生们增加许多体验活动,如塑料跳蛙比赛(图5)、小车比赛、纸飞机比赛,甚至全班学生的立定跳远比赛等。通过多种活动,孩子们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比较和测量的问题。又如本单元来还可以增加“用身体来测量”的内容,因为用身体来测量特别方便实用。生活中的许多测量并不需要太精准,因此人们还是经常会用脚、庹(tuǒ)、步等历史传统测量方法。尤其用庹(tuǒ)来测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测量方法:庹是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为标准,约合五尺(约1.67m)。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种用身体直接测量的方法,特别简单方便,我们现在仍然广泛使用。学习本单元最后一课《做一个测量纸带》时,则可以增加用裁缝专用的软尺来测量腰围、头围、腿围、手围等实践活动。因为裁缝专用的软尺同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使用和收纳都很方便。在使用时还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体验“一市尺”“一市寸”类似的我们古代传统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感悟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当然,从古到今测量工具在不断发生变革。本单元最后一课可以通过讲故事和实践模拟,让孩子们讨论和体验“尺子”这一测量工具的创造发明历程:一开始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身高来测量(如我国古代丈量土地的时候,经常用步数来计算);然后出现木板、竹片等长度不一致的测量工具;后来鲁班制成了有刻度的“矩”,而鲁班的另一发明是能正确画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称为“班尺”。但不同时期的一尺长度仍然不同,直到几十年前人类才开始使用国际通用的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尺子。我们可以看出,尺子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社会科技的进步。
总之,学具的选择和利用是我们科学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关注并努力去改进甚至自创学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趣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