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学具,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

一、细化学具,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

教材活动所建议的学具往往是粗略的,实际教学中关于学具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该学具如何使用最利于实现本课教学目标?该学具的大小、数量如何选择?如何安排活动过程中的组织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这些都需要备课时详细预设,教学时不断改进。

例如,《测量》单元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教材建议的学具很吸引孩子,光是教科书上的恐龙图就已经大大激发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了,他们毫不掩饰地兴奋和欢呼。所以在备课预设中,让孩子们拿到恐龙模型后玩一玩,先观察描述一下它的外形特点很有必要。接着才是比较恐龙模型的活动。教材呈现了两大两小的恐龙模型图片,该如何细化利用它们组织活动呢?我们从网上自主购买了两批大小规格不同的恐龙模型,把很明显的大小方面的比较通过师生互比轻松带过。把教学重点放在如果模型大小差不多,“那我们可以比什么?”引发孩子们对高低、长短、宽度、胖瘦等方面的思考。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可以选择难度递进:第一环节,两个大模型比较;第二环节,四个小模型一起比较。

第一环节是重点,需要教师逐个指导,分别统一比较的标准:(1)比较恐龙模型的高度时,孩子们一般会用手比画和用眼直接观察。但备课预设中我们没有想到孩子们的比较标准会有很大不同,有的比背、有的比头、有的比脚,所以出现了不同结果。这个生成非常好。让他们先自主比较,然后说说自己的比较标准,老师再统一标准:统一让模型站立着,以身体的最高部位来比较一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年级的许多孩子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是比较自我的,他们有较强的占有欲,想自己玩模型,想拿最好的。本环节中,四个人一组仅有两个大恐龙模型时,肯定有人手里没材料,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很不公平,注意力不在观察同桌手里的恐龙模型上,而在想自己手里没东西,不能玩了。因此,这里需要及时培养孩子们的小组合作和团结意识,树立典型。例如,有的男孩子体现了“绅士”风度,先让女生拿着,这时老师立即对其进行表扬。同时,老师在每次发放模型时,可以先明确地演示一遍,例如,当同桌两人只有一个模型时,先左后右,轮流观察;当前后四人两两比较时,前左与后左的两人先拿着比较,再分别交给前右与后右的两人拿着比较。让孩子们明确一种有序的、公平的操作过程。(2)比长短时,孩子们会用自己的尺子去测量,但有的读对了,有的读错了。老师同样应先让他们自主体验,然后统一测量标准:制定一个起点,比如用一个盒子拦住,让模型统一站稳,再在模型尾巴处放把直尺,比出长短(以避免读尺子上的数字)(图1)。(3)教材上建议的“比较模型的胖瘦”不如“比宽窄”合理。但要请孩子们思考方法,他们通常会说用两只手拦住看谁宽,由此可引导他们用硬质的盒子拦住模型比较更合理。

图1 比较恐龙模型的长短

在第二环节每人有一个小恐龙模型,但也要先给孩子们自由观察的时间再开展比较活动。模型上一定要预先标明与座位对应的编号(图2),孩子们只能拿写着自己座位号的模型,这样就不会有争议。同时编号也利于他们产生“我与别人比”的兴趣和动力,利于有序开展高矮、长短等各种“排队”活动,利于活动记录和交流。

另外,本单元“折纸青蛙”活动也是一大难点。虽然学具是简单的一张纸,但集体指导很困难;老师手把手教最直观,但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效率较低;许多一年级孩子对折法图片理解有困难;视频教程要切割,并且有些复杂的步骤最好能反复回放。通过实践,我们采取了将每个折叠步骤拍成10秒以内的短视频,然后转换成GIF动画的方法,轻松实现反复“回放”,辅以相应的线条和折法图片,再辅以老师实际演示、让孩子相互帮助等手段,实现了最短时间、最多孩子完成折纸青蛙的活动。

总之,把学具做细,把教学过程做优,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图2 不同编号的恐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