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浅谈校园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夏明花

【摘 要】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人们追逐的焦点,创新素养作为创新的基础因素在现代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苏州外国语学校一直在致力于培育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内在需要。

当前,我们在探讨中学生的创新素养时,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需要三个要素,即新元素、价值增量和可实现性。这三点对我们苏外办学提出的要求便是培养拥有创新思维的现代世界公民,他们需要在现有思维的基础上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能够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够获得有益的效果。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有了创新思维,就能够逐步地培育创新素养,所以苏外一直强调,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即世界公民)一定要有创新精神。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在于经济与科技实力,创新在这两方面的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创新是现代人才的试炼石。不得不承认,具备创新型思维的人才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是精神上或是物质上。这就给了我们提示,学校教育该怎样去为社会的下一代提供这样的道路与途径,把他们培养成具备创新素养的人才,进而为社会做贡献。

然而产生创新思维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学生们正处于汲取知识的阶段,即使认为有新“发现”,往往是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的常识;同时,在学业的重压及日常生活的引导下,中学生往往容易形成固化的思维。因此,对于中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不可急于求成,但也不应停滞不前。对此,学校各部门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苏外这样一所创办25年便享有品牌美誉度的学校,应该从教学教育的哪些方面来保证中学生们能够实现其创新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及独立性呢?

第一,需要与实践互相结合。创新的三要素中也提及,我们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其可实现性。若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只知埋头读书本知识,那么中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概念理论层面。倡导实践课堂、思辨课堂,可以使中学生逐步摆脱思维泛化模式,从而达到思维流畅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带领中学生开发想象力,创造合适的时机;在现实生活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弥补传统课堂的弊端。

第二,鼓励中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怀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们需要打破常规模式,意识到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解答,激励中学生们另辟蹊径,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即引导中学生挖掘“再创造”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鼓励中学生们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寻求真理。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与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的重中之重,学校要完善良好的教育反馈机制,使教师在反馈中总结经验方法,也会对提升中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帮助。

第三,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在中学生应掌握的基础课程之外,再添加合理的可供中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是有益于中学生思维开发的,以培养中学生兴趣为主。这将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来培养提升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学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中学生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项技能,从兴趣的基本点出发,将会有利于中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第四,为中学生们参加多种学科竞赛提供途径和渠道。每年,全国都会有中学生基础学科竞赛、学术及科技竞赛等。这些竞赛往往使学生跳出平常学习的舒适圈,出题方式也多是中学生们口中的“奇葩”。学科竞赛或是科技竞赛的目的,就在于让中学生们不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意识到在“保护圈”之外,多的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世界和知识海洋。同时,参与全国大型比赛,对中学生心态或是自立能力方面都会是一种提升;学生在拓展开发脑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抗压能力。综合多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国家举办的大型竞赛也旨在鼓励中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展现青少年一代的风采,苏外无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第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鼓励创新思维的学校一定会对中学生大胆创新给予肯定与支持。学校的组织者们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们向着创新方向前进,着重培育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对于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形成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要的是,让中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需要我们去不断求索的,让中学生们真真正正感受到汲取知识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斗志,间接刺激创新素养在中学生身上的进一步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识经济的到来,毫无疑问,让一些人陷入了恐慌,担心自己的工作某一天会被机器取代。这种情况下,创新素养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关心中学生们自我意识的独立成长,成为教育行业坚不可摧的使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敢于、乐于、勇于培养出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担当、承诺。为此,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