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渗透是语言交流的必经过程和必然结果
英语课堂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教授语言,更应该注重文化的渗透。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精髓,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其文化,才能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更好地渗透语言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在积累丰富的文化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语言,让交流变得更加便利和畅通。
文化渗透是克服文化差异的关键,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必然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渗透的语言文化,其中既有西方国家和我国的文化差异,也不乏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甚至包括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互。课堂中的文化渗透就是在这样润物细无声中产生和萌芽。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学习外语的学生更有探究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欲望。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nglish in Mind系列书籍在中国乃至全球非英语为母语国家被普遍使用。这套教材也被苏州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等外语特色学校作为校本教材或者补充教材。作者Dr.Herbert Puchta是国际著名认知心理学和语言教育专家,这套书是专门为青少年编写的。Puchta博士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了许多脑神经、心理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十几岁的孩子处于“动荡不安”的成长期: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认同自我,如何与人相处,这些问题常常给他们带来深深的困惑,因此给日常学习造成巨大困扰。所以,在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编写新版英语学习教材时,Puchta博士认为,原版教材需要具备三大要素: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坚实英语学习理论上的,这是基础。其次,在选择语料素材时,应该“与时俱进”,采用贴近当今世界现实并有一定思考深度的内容,也就是能让青少年觉得有趣、有意义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三大“成长”要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塑造积极的社会价值观(value)、增强自我认知(self-esteem)。
English in Mind英版第二本第5单元里提到的话题更是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本篇主要内容是介绍各国的成人礼,取名“Growing up”。以下是主阅读的篇章,讲述的是与中国文化里的成人礼完全不同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成人礼。坐落于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原始的社会习俗,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流淌着一条Sepik河,河里到处都是鳄鱼的身影。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祖先是鳄鱼,因此鳄鱼在这个神秘岛国的文化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巴布亚新几内亚被称为“鳄鱼之国”。成人礼当天,一些小孩被抓去简陋的茅草屋,被当地的族人用竹子在身上刻出许多的纹路,这些像鳄鱼斑纹的纹路会让他们看上去像真正的男子汉。在炎热潮湿的环境里、医疗设备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还能生存下来的小伙子确实是身强体壮的。看似简单的英语教学课程,学生们从中学到的远远不止语言。原版教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字、一些篇章,更是让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大开眼界,进行思想碰撞、文化交流、深入探讨。
通过本单元的测试问答环节,作者还介绍了欧美国家的人成年前后可以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在什么年纪可以文身,年龄多大可以有投票权,什么时候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等。
在本单元最后写作产出部分,作者又提到了亚洲日本的成人节。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的成人仪礼,男生女生们穿着日本的传统服饰等待成人仪式的到来,这又与中国的成人礼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