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美课堂同对比,细节之中求新异

二、探究:中美课堂同对比,细节之中求新异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邀请美国数学教师Mr.George共同参与研究,并执教“A Kind of Review About the Area”,本课选自美国Harcourt版Math六年级教材,主要在现实情境中对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系统复习。中美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虽略有不同,但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相差不大,笔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进行回顾梳理。同为图形面积的复习,中美课堂教学方式有何不同呢?

《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回顾梳理——面积公式的推导;简单应用——图形面积的计算;深化学习——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课伊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回顾面积公式如何得来,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深思熟虑后学生流畅的表达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关于图形的面积计算,我们需要注意哪些?”这个问题将静态知识引向动态生成,学生根据公式计算已知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在计算中更加注重条件、单位等细节。“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使它们都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通过学习资源的整合,将单一的学习过程转变为问题情境的体验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有的学生想到根据已知的长方形面积及面积相等来推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也有学生联系之前所学,使所有图形的高都与长方形的宽一样,再根据图形面积公式的关联,算出底的长度,充分地交流、分享,促进了知识的进一步重组。“已知上底、下底长度之和及高,求梯形田地面积”“刷平行四边形广告牌的正反面”“在长方形纸上剪直角三角形小旗”……在一系列生活常见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正亲自体验着“做中学”的图形王国之旅。这堂课侧重知识的关联性,为高阶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一次次挑战中,学生向着深度思辨逐步前进。

George老师的这堂课,结构简洁明了,课堂流程不冗杂花哨,以设计小镇为主线,由一系列问题为引导,小镇平面图随着课的进程渐渐清晰。“上节课建造的小镇对建筑的周长提出了特殊要求。而这一节课,我们还要来造一个小镇,不过这一次,将要用到面积的相关知识。”George老师首先营造了一种轻松、民主、多元化的课堂氛围,所呈现的图片和情境多为学生熟悉的场景,“我们如此热爱校园,首先请大家设计一个面积是24 cm2的长方形学校平面图”。学生对学校的爱是一种自然沉淀的情怀,George老师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无形地渗透于学科教学。又如,在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周长为15.7 cm的圆形健身房平面图前,George老师出示不久前学生在冬运会上齐聚一心拔河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地聆听,站在倾听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同时又耐心地引导,在学生遇到疑难杂症时答疑解惑。“小镇的博物馆是由一个正方形和2个半圆组成,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的直径,长度为4 cm。”这里他设计了3问,第1问:“想一想,博物馆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种可能,George老师在学生座位间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指导,又提出第2问:“根据平面图你能设法求出图形面积吗?”学生在图中标出数据,在讨论中回顾圆和正方形面积如何计算。George老师提出了最后一问:“求博物馆的面积,你有不同的算法吗?”因为两个半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为了求总面积,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George老师这节课提出了多个开放性问题,课末,他还让学生在空白处自己设计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求出总面积。最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交流自己的小镇平面图,遇到问题时能询问老师。在其乐融融的互动中,学生不断探索知识,体验挫折,感悟收获。借助课堂巡视,George教师与学生点对点交流,不断整理学生的疑点和兴趣点,学生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讨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