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依托,因文解道,把握古诗文中传统文化因素
2025年11月27日
(四)以教材为依托,因文解道,把握古诗文中传统文化因素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优秀作品众多,教材只选取一瓢。这些“例子”既然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部分,必然要受到语文老师的密切关注。应充分发掘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化元素,努力找出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笔者在教授《山居秋暝》之时,除了提及关于“松”“莲”“清泉”等意象的一般含义之外,还带领学生挖掘这些文化意象与佛教的密切关系,比如说,松树还是长寿的象征,以大量词语诠释“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王维“诗佛”的称谓,也更好地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加油助力。
在讲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之前,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清晰地讲解,并且重点讲述隋唐以前五代、南北朝时期诗歌发展,这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唐诗坛的特点,又懂得了“初唐四杰”缘何地位如此之高。例如,《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在诗词领域的地位极高,闻一多先生在其《宫体诗的自赎》中就讲述了其为何“孤篇压全唐”的原因。这类借助其他文章辅助理解的方式,既满足了高中生知识量丰富这一特点,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学生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