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素养的培养,构建课程图谱,搭建教育框架

(二)基于创新素养的培养,构建课程图谱,搭建教育框架

要真正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要从课程改革的根本入手。我们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教育框架。

“全面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全面发展究竟发展什么?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梳理出苏外小学生需要培养的16项能力:展示能力、沟通能力、调查能力、使用多媒体的能力、研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证据的能力、计划和审查的能力、财务预算能力、领导力、坚持力、尊重他人的能力、自信心、自理能力、独立开展活动能力。

这16项能力通过我校的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来达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每学期的实践主题,这些活动课程具备如下特点:

①主题化:每学期制定3~5项活动主题,这些主题活动横跨整个学期,师生围绕主题,共同制订主题活动的子方案;每个方案制订时,都要目标明确,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活动要锻炼和培养的是16项能力中的哪些能力。

②社会化:所选主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选取社会热点,让学生从小就关注社会,从小就树立社会责任感。

生活化:所设计的方案、所策划的活动,都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生活、感知生活。

④实践化:每项主题活动必须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主动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从实践中发现不足进而反思,激发对未知领域的主动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

⑤跨学科: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打破学科界限,语文、数学、科学、地理、物理、化学、美术、外语等学科的知识点在活动课程中都有涉及,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与各科老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每个主题活动的任务。

⑥学术化: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总结得失,从小培养学生形成撰写学术报告的意识和习惯。

这样的课程架构,旨在经过反复的锻炼、用心的培养,在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国际人才。

图1 教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