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理论概述
2025年11月27日
一、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指出人类与环境客体的关系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由文化内涵、工具和符号中介将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紧密联系,其理论基础是哲学、心理学及社会语言学。
活动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Kuutti认为,“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人类实践的跨学科框架”。Kuutti把个人、社会及其联系作为活动理论的研究范围,经过多年的研究调查后,他指出活动理论的本质是人类在环境客体中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贯穿始终的实践过程才是活动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不是理论性的知识原理体系。Kuutti认为活动理论是人类将工具发挥其作用、在不同环境和社会关系作用下达到活动的目的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类改变工具、环境及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客体的结果。
我国很多中小学深谙活动理论的教育意义,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实践后,归纳总结了一些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方法。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验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实验可以作为我国活动理论研究的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正式将活动课程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活动及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活动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高潮。随着对活动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国部分中小学渐渐发现活动理论是内在理论和外在实践的充分结合和统一。活动理论的内在强调的是教学本身,能让学生学到较为科学的教材原理,其外在强调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表现形式,根据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在运用活动理论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对渲染教学整体氛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