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论民主点化生情,质疑声中有启迪

借中外数学教师合作共研 谈创新意识培养

王 映

【摘 要】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备高素养的人才。在学生思维构建、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养成尤为重要,而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根本上激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善于创造,乐于创新。笔者对比中美小学数学课堂,在教与育中点化生情,在学与习中鼓励质疑。

【关键词】创新;生本;合作

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那镌刻于星空下的勇气发人深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确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可以引发一系列对未来的思考。未来,虽未到来,然不乏高瞻远瞩者思其一二。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教”是授知,“育”更重文化。教育的核心乃是人才,学生之所想即未来之所向;人才的培养倚仗创新,未来的竞争非知识间的竞技,而是创造力、想象力、领导力的比拼。在探寻创新的路上,笔者反复叩问:何为创新?何以创新?下面我们基于课题“培养创新素养最有效的中外教合作模式”,以中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比较为例,在研究中求新异,整理出几点思考,为今后的探索点亮一盏灯。

一、缘起:浅尝辄止创新难,细思梳理渐明晰

在教改的思潮下,创新意识的培养早已渗入课堂教学之日常,或以教师为着力点,发挥师者之引领示范;或从课堂情境入手,打造思维模式;或从合作探究出发,实现知识构建。不同的研究角度,诠释了创新意识的不同维度。然而烦琐的课业之于坚持创新,成了一块沉重又难以摆脱的巨石,一切美好的整装待发,终究归为学科知识的获取,创新默默走向一个浅尝辄止的省略号。所谓“学非探其叶,问必拔其根”,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

(一)何为创新

创新意识主要指个体对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怀着强烈探索意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求索,并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养成非一蹴而就。从综合运用储备的知识、技能解决未曾谋面的新问题,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反复推敲,到新方法、新观点的水到渠成,再到灵活变通,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他们逐渐领悟知识本质,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似绚烂多彩、转瞬即逝的缤纷烟火,而是茁壮成长、四季常青的挺拔青松。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都是不可或缺的营养沃土。

(二)何以创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灵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根本上激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善于创造、乐于创新,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促进创新思维的生成。塑造创新思维意识,不乏潜移默化的渗透,得源于新的课堂教学形态:科学合理又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积极向上又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由一段“小插曲”引发的头发风暴,讨论中学生敢表达、教师善倾听。当强烈的探索渴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融合在一起时,创新思维——这座由知情意堆砌而成的灯塔,将在学海这片汪洋上指引学生奋勇前行。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借助国际化办学丰富的外域资源,对比中美数学课不同的教学方法,探讨创新意识培养方式的变革。

二、探究:中美课堂同对比,细节之中求新异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邀请美国数学教师Mr.George共同参与研究,并执教“A Kind of Review About the Area”,本课选自美国Harcourt版Math六年级教材,主要在现实情境中对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系统复习。中美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虽略有不同,但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相差不大,笔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进行回顾梳理。同为图形面积的复习,中美课堂教学方式有何不同呢?

《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回顾梳理——面积公式的推导;简单应用——图形面积的计算;深化学习——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课伊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回顾面积公式如何得来,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深思熟虑后学生流畅的表达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关于图形的面积计算,我们需要注意哪些?”这个问题将静态知识引向动态生成,学生根据公式计算已知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在计算中更加注重条件、单位等细节。“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使它们都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通过学习资源的整合,将单一的学习过程转变为问题情境的体验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有的学生想到根据已知的长方形面积及面积相等来推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也有学生联系之前所学,使所有图形的高都与长方形的宽一样,再根据图形面积公式的关联,算出底的长度,充分地交流、分享,促进了知识的进一步重组。“已知上底、下底长度之和及高,求梯形田地面积”“刷平行四边形广告牌的正反面”“在长方形纸上剪直角三角形小旗”……在一系列生活常见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正亲自体验着“做中学”的图形王国之旅。这堂课侧重知识的关联性,为高阶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一次次挑战中,学生向着深度思辨逐步前进。

George老师的这堂课,结构简洁明了,课堂流程不冗杂花哨,以设计小镇为主线,由一系列问题为引导,小镇平面图随着课的进程渐渐清晰。“上节课建造的小镇对建筑的周长提出了特殊要求。而这一节课,我们还要来造一个小镇,不过这一次,将要用到面积的相关知识。”George老师首先营造了一种轻松、民主、多元化的课堂氛围,所呈现的图片和情境多为学生熟悉的场景,“我们如此热爱校园,首先请大家设计一个面积是24 cm2的长方形学校平面图”。学生对学校的爱是一种自然沉淀的情怀,George老师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无形地渗透于学科教学。又如,在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周长为15.7 cm的圆形健身房平面图前,George老师出示不久前学生在冬运会上齐聚一心拔河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地聆听,站在倾听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同时又耐心地引导,在学生遇到疑难杂症时答疑解惑。“小镇的博物馆是由一个正方形和2个半圆组成,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的直径,长度为4 cm。”这里他设计了3问,第1问:“想一想,博物馆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种可能,George老师在学生座位间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指导,又提出第2问:“根据平面图你能设法求出图形面积吗?”学生在图中标出数据,在讨论中回顾圆和正方形面积如何计算。George老师提出了最后一问:“求博物馆的面积,你有不同的算法吗?”因为两个半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为了求总面积,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George老师这节课提出了多个开放性问题,课末,他还让学生在空白处自己设计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求出总面积。最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交流自己的小镇平面图,遇到问题时能询问老师。在其乐融融的互动中,学生不断探索知识,体验挫折,感悟收获。借助课堂巡视,George教师与学生点对点交流,不断整理学生的疑点和兴趣点,学生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讨中腾飞。

三、思辨:论民主点化生情,质疑声中有启迪

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写道:时代在进步,教育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现代化。中外教师合作共研,给彼此的教学带来更多新的思考。从学生的课后反馈看,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不一样的启迪。尽管两堂课在内容、授课方式上各有特色,但都充分体现了问题解决的引导、知识构建的过程及数学思维的提升,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示范和借鉴意义。

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依托于宽松、民主又充满个性化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就能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伴间的互帮互助,理解知识,领悟数学思维的本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探究的问题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得。比如,笔者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通过发现问题、操作探究、表达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求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可以用边上的钉子数n除以2,再加上内部钉子数a,然后减1。”这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那多边形内没有钉子,这个方法还管用吗?”这时,不妨缓一缓,鼓励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多边形内部没有钉子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老师也没有试过。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举例算一算吧!”学生最终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发现本课探索的规律同样适用于“a=0”的情况。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智慧串起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将自己对创新的思考融入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从每节课入手,真正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让他们在问题探索中获得启发,在探究发现中发展能力。学生只有生长在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创造之果。在教与育中点化生情,是遇到难题时出奇制胜的关键;在学与习中鼓励质疑,那么这份“异想天开”将给未来的他们增添一丝不平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