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种信仰
2025年11月27日
(三)一种信仰
既然强调“人”,人心是根本。造就这一切的就是这个叫“艾力泽·布菲”的男人。回到课文开头,设计直击作品灵魂的思辨问题:这部作品的原题是“植树的男人”,为什么选入课本时要改成“植树的牧羊人”?
可以比对绘本插图上的题目和书下注释1展开讨论。查阅资料,梳理要点,我们可以得出(引导学生回答)——
在《圣经》中,羊是比喻,指全人类。
耶稣爱世人,如同牧人爱羊群。
老人是上帝的化身,人类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未来。
…………
读到这里,学生恍然醒悟:植树的牧羊人原来在牧未来。正所谓“大慧成荫,种橡种榉种春风;大爱生根,牧人牧己牧前程”!至此,这篇外国小说才算解得通透,读得酣畅。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以儒释道思想为主宰,西方传统文化心理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西方人关注的是灵魂;中国人注重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寻求和谐,西方人祈求的是个人心灵的救赎。由于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因素的影响,西方人勇于冒险、不断开拓,思维更理性。跨文化理解,要关注到特定地域中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特定地域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特定区域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生命形态。
所以解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应提炼写法精髓,在人性背景下设计思辨问题。可以关注标题内涵、叙述视角、叙述人称、比较阅读、延伸阅读等,有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培养深度鉴赏外国文学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