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体结构

(一)大体结构

附睾是位于睾丸后外侧表面的一个逗号形状的器官。新生成的精子通过附睾发生许多变化,包括获得运动功能,以及表面电荷、膜蛋白、免疫活性、磷脂、脂肪酸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改变。这些变化改善了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提高了受精能力及运动能力。睾丸内的精子一般呈现很低或没有运动能力。通过附睾后,精子的运动性和功能性逐步增强。人类精子通过附睾的时间为12d(Johnson and Varner,1988)。

附睾管长3~4m,紧密盘绕包裹在鞘膜结缔组织形成的囊状鞘内(Lanz and Neuhauser,1964;Turner et al,1978)。而结缔组织鞘向内延伸形成隔,将小管分为具有组织学特征的区域(Kormano and Reijonen,1976)。在解剖上,附睾可分为头部、体部和尾部三个区域(图2-16)。头部由8~12个来自睾丸的输出小管盘曲而成。在睾丸附近的输出小管一般腔体大且形状不规则,而在靠近附睾管连接处则变得狭窄,呈椭圆形。连接处末端,小管的直径略微增加,之后在附睾体部保持恒定。在体积庞大的附睾尾部中,附睾小管的直径明显增加,管腔变为不规则状。远端继续延伸,小管则逐渐成为有输精管特征的形状。

1.血管及淋巴供应

人类附睾头部及体部通过睾丸动脉分支供血(见图2-7),分上行支及下行支(Mac Millan,1954)。除此之外,附睾还接受输精管动脉分支血供,其中的侧支血管可将输精管动脉与睾丸动脉连通;附睾尾部接受输精管动脉分支的血供。输精管动脉和提睾肌动脉在睾丸动脉阻断或者结扎后成为侧支循环为附睾提供血供。动脉分支沿结缔组织鞘形成的隔膜进入附睾内。这些血管广泛盘绕,进而形成毛细血管床的连续血管(Kormano and Reijonen,1976)。毛细血管沿着附睾管的长度分布明显不同,附睾头部近端区域含有高密度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沿附睾管远端血管化程度下降。动物研究显示,附睾内的毛细血管网受激素控制,例如家兔双侧去势可导致附睾毛细血管网的逐渐退化及最终消失(Clavert et al,1981)。人类附睾血管是否也受类似影响尚不清楚。

按照Mac Millan(1954)的观点,附睾体部与尾部的静脉回流汇合形成附睾的边缘静脉。这些静脉通过睾丸的边缘静脉、提睾肌静脉或输精管静脉汇入蔓状静脉丛。附睾的淋巴回流通过两条途径(Wenzel and Kellermann,1966),附睾头部与体部的淋巴引流途径与睾丸相同,淋巴管伴随精索内静脉走行,最终止于主动脉前淋巴结。而附睾尾部淋巴管汇入输精管伴行的淋巴管,淋巴引流最终止于髂外淋巴结。

图2-16 人类附睾导管上皮和肌层的区域化图示。附睾节段区域以横截面显示,并由数字标识(From Baumgarten HG,Holstein AF,Rosengren E.Arrangement,ultrastructure,and adrenergic innervation of smooth musculature of the ductal efferentes,ductus epididymidis,and ductus deferens in man.Z Zellforsch Mikrosk Anat 1971;120:37.)

2.神经支配

人类附睾的神经支配主要源于中、下精索神经,这些神经上行分别形成腹下神经丛和盆腔神经丛(Mitchell,1935)。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近端极少受交感神经的支配(Baumgarten and Holstein,1967;Baumgarten,1968)。在这些区域存在管周神经丛且主要与血管伴行。神经纤维的数量主要于附睾体中部显著增多且沿附睾密度逐渐增加,并与此区域平滑肌细胞的出现和增殖同时发生(Baumgarten et al,1971)。附睾可收缩的细胞和交感神经的分布,可以解释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起始节段的节律性蠕动,通常与附睾尾间断的收缩活动及输精管的泌精有关(Risely,1963)。这些生理收缩对精子在附睾移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