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历程
对勃起功能障碍(ED)的首次描述出现在埃及的莎草纸上,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主要包括自然现象(男性不能完成性生活)和超自然现象(邪恶魅力和咒语)两种类型描述。后来,Hippocrates报道了许多塞西亚贵族中男性阳痿的病例,并将其归咎于过度的骑马。Aristotle指出神经的三个分支将精神和能量输送到阴茎,并认为勃起是由流入的空气导致的,他的理论在当时被广泛认可。但是Leonardo da Vinci(1504)注意到被绞死的男人勃起的阴茎中有大量的血液,因此对空气流入阴茎导致勃起的概念产生了怀疑。然而,da Vinci的这一研究直到20世纪才被公开(Brenot,1994)。1585年,在《关于外科手术的十本书》与《生殖》中,Ambroise Paré对阴茎解剖和勃起的概念做了精确的描述。他描述阴茎是由神经、静脉、动脉及两个韧带(海绵体)、一个尿道和四块肌肉组成的同心结构。Paré认为,“当男性有性冲动时,血液流入阴茎并促使其勃起。”Dionis(1718;quoted by Brenot,1994)提出阴茎中血液滞留的重要性,他认为血液滞留是由肌肉痉挛压迫近端静脉造成的,而Hunter(1787)则认为,是静脉痉挛阻止了阴茎血液的回流。
对阴茎血流动力学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给予志愿者视觉听觉刺激后,通过同位素氙清除和海绵体造影对阴茎勃起进行研究。但在当时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Shirai等(1978)认为,阴茎静脉血流在勃起过程中增加,并且动脉灌注也会代偿性地明显增加;而Wagner(1981)则认为,勃起时动脉血流增加,但静脉灌注会减少。
目前对阴茎勃起生理学的认识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获得的。除了阐明平滑肌在调节动脉和静脉血流中的作用外,还阐明了白膜的三维结构及其在阴茎静脉闭塞中的作用。对神经作用的突破性认识是确认一氧化氮(NO)是勃起的介导分子及磷酸二酯酶(PDEs)是勃起消退的介导分子。此外还发现了内皮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调节平滑肌张力中的作用,对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作用,以及离子通道(钾和钙)和Rho/Rho-激酶通路在平滑肌收缩和松弛中的重要作用。在病理生理学方面,也已检测出许多和阴茎疾病相关的平滑肌、神经末梢、内皮和纤维弹性骨架的变化。这些进展将会在本章中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