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率
PD发病率因筛查人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从0.39%~20.3%。目前估计,PD发病率在3%~9%,发病年龄高峰期为50岁以上(Schwarzer et al,2001;Mulhall et al,2004a)。以前认为,PD主要发生在北欧血统的白人男性。目前发现,每个种族的男性都可以发生PD。对PD人群认识和报道的变化,可能源于临床专科医师对PD的关注,以及当前的文化习俗让男性愿意与医师分享他们关于性功能改变的问题(Lindsay et al,1991;Arafa et al,2007)。日本最近的一项研究观察了1090例接受常规健康体检的男性,发现健康男性中PD的患病率很低,只有0.6%(Shiraishi et al,2012)。在美国一项大型网络调查中,随机选取了16 000例18岁以上的男性,要求他们报告自身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其中13%的被调查者有PD的症状,如阴茎畸形或明显的斑块,0.5%~0.8%接受了PD的诊断或治疗(DiBenedetti et al,2011)。此外,尸检数据显示,每100例男性中有22例患有至少轻度以上的PD,可见未知病例的预计数目要远远大于寻求治疗的有症状患者的数目(Smith,1969)。因此,PD的发病率可能与一些重要的公共疾病(如糖尿病和泌尿系结石)相当,其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占3%~4%(Sommer et al,200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D患者可能不愿意主动倾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因此PD的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研究结果。
目前,症状性PD的发病率可能仍在增加,可能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寻求医疗帮助,并且更多意识到在互联网寻找相关信息,或越来越多地使用药物来治疗ED,如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海绵体注射药物(Hellstrom,2003)。PDE5抑制剂不直接导致PD,但应用PDE5抑制剂治疗伴发糖尿病等疾病的ED,可能有利于解释服药后的高发病率,因为服药前患者并未意识到勃起并发的畸形。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使用PDE5抑制剂会加重或引发PD。近期体外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PDE5抑制剂可能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Valente et al,2003;Ferrini et al,2006;Gonzalez-Cadavid and Rajfer,2009;Chung et al,2011a)。一些ED的治疗手段,包括海绵体内注射治疗和真空助勃装置,也被认为是PD的病因之一(Carrieri et al,1998;Jalkut et al,2003;Bjekic et al,2006)。可能这些治疗方式目的在于引起更强烈的勃起,然后在性交过程中受伤,从而激活易感人群的PD疾病进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或苯妥英钠能引起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