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尿道憩室
先天性尿道憩室为移行上皮细胞覆盖的小囊袋,是由于尿道节段性扩张或窄颈结构(如苗勒管残留物)附着于尿道而形成。男性先天性尿道憩室可能源于尿道发育不完全,仅在腹侧尿道壁有缺损,并因排尿造成的高压力而继发于该处的节段性扩张(Valdivia et al,1986;Bedos and Cibert,1989;Ozgok et al,1994)。缺损部位下唇可能起到阀门的作用,提高了腔内的压力,加快了憩室增大的速度。另一个可能的病因是尿道损伤引起海绵体血肿。血肿导致尿道旁腔隙的出现,继而形成憩室或瘘管。这些缺损也与尿道狭窄有关(Bryden and Gough,1999)。也有观点认为,先天性憩室可能相当于Cowper管的巨大囊性扩张(Gil-Vernet,1977;Jiminez Cruz and Rioja Sanz,1993)。我们并不赞同此观点,因为憩室的位置比理论上Cowper管的位置稍靠近远端,并且在大量尿道憩室相关手术中,并未发现有Cowper管近端分支存在。许多患者可行内镜下憩室去顶术以减轻排尿相关症状;而去顶术后,患者通常会出现排尿后滴沥。开放手术可彻底切除与憩室相关的尿道多余部分。若尿道腔出现缩窄,可行游离移植物或皮瓣背侧镶嵌(onlay)。
尿道前列腺部的先天性憩室可能是一个与男性化体征缺陷有关的巨大苗勒管残留物。然而,它经常发生于近端型尿道下裂,表现扩张的小囊(Devine et al,1980)。此种憩室无法在顺行尿道造影检查中显示,但可通过膀胱镜检查及逆行尿道造影检查发现。放置导尿管时,导管的头端更倾向于探入憩室开口,因此需要辅助引导头端伸向真正的尿道腔。在检查评估时需要格外小心,除此之外,憩室通常不会造成不良后果,也无须治疗,除非憩室体积过大。
大的憩室会在排尿时滞留尿液,并在排尿后回缩。若憩室足够大,则尿液滞留会导致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棘手的“尿失禁”。治疗较小病变的手术方式为经耻骨上途径切除,尽可能地开放膀胱以进入三角区中心。而较大憩室可经骶骨途径处理(Peña and Devries,1982)。虽然整个过程较为复杂,但其显露效果更佳,且比经腹或经会阴途径手术死亡率更低。在显露憩室并将其与尿道分离后,予以切除。在确保不存在影响愈合的远段梗阻后,关闭尿道。
女性尿道憩室在第5卷第24章予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