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泄的分类

(一)早泄的分类

1943年,Schapiro提出将PE分为B型和A型两种类型(Schapiro,1943)。1989年,Godpodinoff将两种类型重新命名为原发性早泄(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泄(继发性)(Godpodinoff,1989)。多年来,也有其他的早泄亚型分类(如根据环境的影响分为全面型和境遇型)。

原发性早泄是以以下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从第一次性接触开始,在每个或几乎所有伴侣的性交过程中,大部分病例在30~60s内(80%)或1~2min(20%)出现早泄(Waldinger,1998;Mc Mahon,2002)。

继发性早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男性在其生命中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的早泄,该时间点通常是境遇性的,在此之前有过正常射精的经历。两种综合征表现主要的不同在于,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继发性早泄之前正常射精潜伏期的缩短。

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标准研究和早泄男性的观察性研究证明,尽管时间少于1min的IELT在总人群中的发生率较低,约为2.5%,但实际有较高比例IELT正常的男性中主诉患有早泄(Patrick et al,2005;Waldinger et al,2005a,2009)。为了解释这种差异性,Waldinger和Schweitzer(2006b,2008)提出了新的早泄分类方法:根据IELT的持续时间、主诉的频率及生活经历分为四种早泄亚型。除了原发性早泄和继发性早泄之外,该分类还包括了自然变异性早泄(或变异性早泄)和早泄样射精功能障碍(主观性早泄)。变异性早泄偶尔会出现早泄,因此不应该看成是功能障碍,而应该看作男性射精时间的自然变化(Waldinger,2013)。而主观性早泄的男性主诉的早泄,实际上射精时间正常甚至是延长的。在这些男人中所讲述的早泄可能与其精神心理性因素或文化背景有关。相反,原发性早泄会持续地发生过早射精,提示潜在的神经生物功能紊乱;然而继发性早泄更可能与潜在的医疗原因有关。Serefoglu及其同事(2010,2011)在土耳其男性研究中证实了这四种早泄亚型的存在。最近,Zhang及其同事(2013)和Gao及其同事(2013)使用了类似的方法学研究,证实了在中国四种早泄亚型的患病率与Serefoglu及其同事报道的相似(2010,2011)。这种新的分类方法以及对早泄不同表现、原因和病理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对这四种早泄亚型有更好的认识(Waldinger and Schweitzer,2008)。尽管原发性早泄和继发性早泄的发病机制不同,还是有共同的方面,诸如都缺乏射精控制力和都会产生消极后果,这表明有可能对原发性早泄和继发性早泄进行一个统一定义。随着对变异性早泄和主观性早泄这两种其他早泄亚型的深入研究,在未来可能要适当地扩充这个统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