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脂溢性皮炎

(七)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是存在明显分界的粉红色至红褐色斑块,并覆盖有粘连的片状鳞屑。SD与湿疹皮炎有许多共同特点,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归入该种疾病。常见的头皮屑是局限于头皮的轻型SD。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并且通常仅发生在皮脂腺活跃时期如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或青春期后。

通常仅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或者在皮脂腺活跃时的青春期后出现。常见的累及区域包括头皮、眉毛、鼻唇沟、耳和胸部,但也可能累及肛门、阴茎头和会阴部(Margolis,2002)。包皮环切术可能对阴茎脂溢性皮炎的进展有抑制作用。在一项对357名患者的研究中,未受割礼的状态下发生阴茎脂溢性皮炎的风险是割礼后状态下的2.5倍(Mallon et al,2000)。

成人SD呈一个慢性复发过程(Webster,1991),这种情况在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中特别常见,并且高达83%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可能表现出SD(Froschl et al,1990;Gupta and Bluhm,2004)。特别是在有免疫抑制的个体中,SD可能累及患者很大一部分体表面积。广泛和(或)严重的SD应引起人们对可能潜在的HIV感染的关注(Fritsch and Reider,2003)。SD可能引起患者的瘙痒,与银屑病的鉴别有时可能有点困难。然而,与银屑病不同的是,SD很少累及指甲,而且往往伴有较薄的鳞片。

对于SD的病因学的争议是围绕着正常皮肤菌群的组分,即酵母马拉色菌(Pityrosporum ovale)可能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展开。虽然马拉色菌可以从SD的病变中分离出来,但是生物体的数量只是正常对照皮肤中观察到的两倍(Nenoff et al,2001)。同样,受SD严重影响的HIV患者比没有出现SD的HIV患者携带更多的微生物(Pechere et al,1999)。与SD有关的另一个因素是皮肤表面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Fritsch and Reider,2003)。

包含局部抗真菌剂(即酮康唑)的霜剂或泡沫剂是治疗SD的主要手段,并且具有75%~90%的应答率(Faergemann,2000;Fritsch and Reider,2003;Elewski et al,2007)。对于含毛发的区域,含锌、水杨酸、硫化亚砜、焦油、环吡酮胺或1%~2%酮康唑的“去头屑”洗发水治疗有效的(Margolis,2002;Squire and Goode,2002)。鉴于该疾病持续发展的慢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往往需要重复和长期治疗。局部应用低剂量皮质类固醇可能在严重病例的初始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但由于局部类固醇的不良反应影响,这类药物不推荐成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