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的患病率
在一般男性人群中,原发性早泄和继发性早泄的患病率还缺乏可靠数据。据统计,在一般男性人群中的早泄发生率为4%~39%(Reading and Wiest,1984;Nathan,1986;Spector and Boyle,1986;Spector and Carey,1990;Grenier and Byers,1997;Laumann et al,1999;Porst et al,2007),而且常被认为是一种最常见自我主诉的男性性功能障碍(Jannini and Lenzi,2005)。然而,这些研究中早泄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研究依靠患者自我主诉,且对早泄定义的不一致,因此有效性较差(Laumann et al,1999;Patrick et al,2005;Giuliano et al,2008);而且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早泄研究,测定IELT的秒表法研究也存在问题(Waldinger et al,2005a)。后续的研究证明,IELT分布为正偏斜,中位数为5.4min(范围0.55~44.1min),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因不同国家而变化。研究支持如下观点,即与整体西方人群男性相比,不同国家男性少于1min IELT的比率是有统计学差异的(图9-2)(Waldinger et al,2005a)。
来自于患者主诉的患病率数据略高于通过使用较为保守的ISSM早泄定义的临床诊断所获得的患病率数据。随后的研究证实,不同的患病率估计从30%波动到3%。全球性的性态度和行为研究(GSSAB),调查了27 500例年龄40-80岁男性和女性的性态度、行为、信仰和性满意度。所得到的数据报告显示,全球早泄的患病率(基于主观自我报告)在全年龄组中大约为30%(Nicolosi et al,2004;Laumann et al,2005)。对正常射精潜伏期的认识根据不同国家而变化,当通过患者或者伴侣评估正常射精潜伏期时,也会有所不同(Montorsi,2005)。GSSAB调查的主要局限是研究中最年轻参与者为40岁,这个年龄早泄的发生率与年轻男性早泄发生率不同(Jannini and Lenzi,2005)。与GSSAB研究相比,早泄患病率和态度调查发现,年龄在18-70岁男性的早泄患病率为22.7%(Porst et al,2007)。早泄患病率在临床实践中很难评估(Jannini and Lenzi,2005)。
图9-2 491例男性随机对照试验中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lELT)分布(From Waldinger M,Quinn P,Dilleen M,et al.A multina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of 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J Sex Med 2005;2:492-7.)
Basile Fasalo及其同事(2005)报道,在参与免费男科咨询的12 558例男性中,有2658例(21.2%)自我诊断有早泄,大部分认为有继发性早泄(14.8%),描述有原发性早泄的为4.5%。相反,Serefoglu及其同事(2010)报道,大部分寻求早泄治疗的男性认为有原发性早泄(62.5%),而继发性早泄为16.1%。Zhang和同事(2013)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1988例中国门诊患者中大部分描述有原发性早泄的为35.6%,继发性早泄的为28.07%。这些数据表明,原发性早泄和继发性早泄的患者,包含了大部分寻求早泄治疗的患者。此外,一般社区居民及积极治疗早泄的男性中不同早泄亚型的发生率之间似乎存在着差异。
与这个观点一致,Serefoglu及其同事(2011)报道,早泄的总患病率为19.8%,包含了原发性早泄(2.3%)、继发性早泄(3.9%)、变异性早泄(8.5%)和主观性早泄(5.1%)。利用类似的研究方法,Gao和同事(2013)在3016例中国男性中报道了有25.8%的人有早泄,同时原发性早泄(3.18%)、继发性早泄(4.8%)、变异性早泄(11.38%)和主观性早泄(6.4%)的患病率也与之前研究相似。特别有趣的是,Serefoglu及其同事(2011)报道继发性早泄男性比原发性早泄男性更可能去寻求治疗(26.53%∶12.77%)。Gao和同事(2013)也证实了这个发现,继发性早泄患者比原发性早泄患者更可能寻求(17.12%∶14.58%)和计划寻求早泄治疗(36.3%∶27.08%)。这些数据表明,社区居民中的继发性早泄的患病率在性活跃的成年人中占到大约4%,这些患者更有可能寻求医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