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ED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948年Kinsey等研究发现,男性40岁时,ED发病率1/50,男性65岁时,ED发病率1/4。1990年,Diokno等报道60岁及以上年龄的已婚男性有35%曾出现勃起功能障碍。
马萨诸塞州男性老龄化研究(MMAS)和国家健康和社会生活调查(NHSLS)使用了现代概率抽样技术来分析美国ED的流行病学数据。MMAS纳入了1709名年龄在40-70岁的非机构工作人员,他们生活在大波士顿地区,首次调查于1987-1989年进行,并于1995-1997年重新调查(Feldman et al,1994;Johannes et al,2000),其调查包括广泛的生理学指标、人口统计学信息和自我描述的ED状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MMAS是第一个关于美国男性ED及其生理和社会心理相关因素的随机样本多学科横断面社区流行病学调查。根据MMAS研究中报告,40-70岁,完全性ED的发病率从5.1%增加至15%,中度ED的可能发病率从17%增加到34%,轻度ED的发病率保持在17%左右。
NHSLS是1992年对美国家庭中18-59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1410例)全国概率调查(Laumann et al,1999),主要是对这个年龄段的男女性生活质量与观念进行广泛的调查。该调查只收集了符合广泛定义的性功能障碍的相关信息。调查显示,ED患病率(对勃起和维持勃起状态等问题的回答)18-29岁7%,30-39岁9%,40-49岁11%,50-59岁18%。
1993-2003年有24项国际研究(Lewis et al,2004)报道了世界范围ED的患病率。所有按年龄分层的研究都显示,ED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对于年龄小于40岁的男性,比例为1%~9%;从40-59岁,患病率从2%~30%,有些研究表明,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50-59岁年龄组报告的患病率最大。对于60-69岁的年龄组,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ED患病率的比例都很高(20%~40%),除斯堪的纳维亚报道之外,65岁以上人群ED患病率均有增加,其中7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变化很大。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男性在70-80岁时ED患病率很高,从50%~75%。
1.发病率研究
MMAS(Johannes et al,2000)是唯一在美国进行的纵向研究(1987-1989和1995-1997)。在基线时间1987-1989年1297例无ED的男性中有847例可分析,并在1995-1997年进行了随访。这些男性在基线时间的平均年龄为52.2岁(40-69岁),对这847例男性的随访发现,美国白人男性ED的粗发病率为25.9/1000(95%CI为22.5~29.9)。年发病率十年增加一次(每1000人·年):12.4例40-49岁,29.8例50-59岁,46.4例60-69岁。相对于糖尿病患者(50.7例)、心脏病(58.3例)、高血压(42.5例),ED的年龄校正风险(每1000人·年)更高。通过使用这些数据和美国已知的人口,据估计,对于白人男性来说,40-69岁年龄组的新病例将是每年617 715例(Lewis et al,2000)。欧洲和巴西的报告也表明,每1000人·年的发病率为25%~30%(Moreira et al,2003;Schouten et al,2005)。在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Olmsted County,Minnesota)于1996-2004年对2213名男性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使用了一份经过验证的问卷,揭示了在这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群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5种性功能会一起变化。勃起功能、射精功能和性冲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然而,年长的男性不太可能将这些衰退视为一个问题,也不太可能表达对这种衰退的不满(Gades et al,2009)。
2.危险因素
性功能障碍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健康状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合并泌尿生殖器疾病、精神或心理障碍、其他慢性疾病和社会人口状况。在一项对波士顿的2301名30-79岁男子的种族、民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中报道,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男性患ED的风险增加了2倍以上(调整后的优势比2.26,95%可信区间1.39~3.66)。在这项研究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男性患ED的风险增加,被认为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有关,而非生物学因素(Kupelian et al,2008)。
吸烟、药物和荷尔蒙因素也都是ED特定的危险因素。在男性中,糖尿病被认为与常见的性欲降低和性高潮障碍包括ED等相关;糖尿病有以下情况者ED发生率更高: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糖尿病10年以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一般或较差,非饮食控制的治疗方式,糖尿病相关的动脉疾病、肾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以及吸烟者。内皮功能障碍在很多ED病例中都有表现,这和其他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病因相同(Lewis et a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