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阴茎牵引
通过固定支架使阴茎处于紧张状态的装置控制阴茎伸展或“阴茎牵引”,PD患者似乎可以使用此前未有的一种非侵入性、非手术性的首选治疗方式。
在非阴茎组织模型中已证实牵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增殖(Ilizarov,1989;Sun et al,1996;Molea et al,1999;Assoian and Klein,2008;Bueno and Shah,2008)。阴茎牵引也可以引起瘢痕重塑,已经证实应用于组织的拉力可引起平行于应力轴的胶原纤维重新定位(Molea et al,1999;Shapiro,2008)。这些变化是机械转导过程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机械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Alenghat and Ingber,2002),细胞骨架上的张力可以激活多个信号级联,从而导致增殖反应和各种基因的激活(Assoian and Klein,2008)。为探讨牵引对PD细胞效应,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无张力PD细胞培养相比,有张力的PD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显著降低,同时也观察到参与胶原降解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增加。相反,涉及成纤维细胞增生、炎症细胞因子和蛋白表达没有上调,如ASMA、热休克蛋白47(HSP47)、TGF-β1受体(Chung et al,2013a),已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牵引治疗的临床效果,尽管没有一项是对照试验。
Levine及其同事(2008)首次在10例男性的初步研究中证实了阴茎牵引治疗PD的效果。在几乎所有(90%)病例中,先前的药物治疗都失败了。牵引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2~8h/d,持续6个月。所有的受试者都进行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体格检查,包括拉伸松弛的阴茎长度和生物测量。在主观上,所有男性阴茎弯曲度减小10°~40°,阴茎长度增加(1~2.5cm),并且增加了缩进或狭窄区域的周径。客观评估结果显示,10例男性的阴茎弯曲度下降共达45°以上,该组的平均下降幅度为33%,从51°~34°。松弛的阴茎长度(SPL)增加0.5~2.0cm,勃起的周径增加0.5~1.0cm。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治疗后的6个月,结果保持不变。IIEF勃起功能评分从18.3上升至23.6。没有不良事件发生,包括皮肤变化、溃疡、感觉减退或硬度降低(Levine et al,2008)。
Gontero及其同事(2009)对15例弯曲度不超过50°,且轻度或无ED的PD患者进行了2期前瞻性研究。6个月时阴茎弯曲度从平均31°下降到27°,无统计学意义。在6个月时平均拉伸和松弛的阴茎长度分别增加1.3cm和0.83cm,12个月时结果依然维持。尽管弯曲度改善有限,从“无变化”到“轻微改善”不等,总体治疗效果主观评分为可接受。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使用阴茎延长器只能对阴茎的弯曲程度有微小的改善,患者满意的原因,可能是归因于阴茎长度的增加。选择伴有许多钙化斑块、阴茎弯曲度不超过50°的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导致潜在的治疗效果被低估(Gontero et al,2009)。
最近,一项前瞻性非随机研究探讨PD急性期患者进行牵引治疗,PD急性期定义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渐进性阴茎弯曲度超过15°和(或)休息或勃起时疼痛(Martínez-Salamanca et al,2014)。共有55例患者接受了6个月的牵引治疗,与41例同样处于急性期但没有接受牵引治疗的患者对照。建议患者每天至少使用该设备6h,不超过9h,避免在睡眠时使用。平均使用时间为每天4.6h(3.1~9.2h)。此外,告知患者每2小时将装置移除至少30min以防止阴茎头局部缺血。平均弯曲度从基线的33°下降到6个月时15°、9个月时13°,牵引组平均下降20°。6个月后疼痛VAS评分由5.5降至2.5(P<0.05)。性生活无法插入的患者比例从62%降至20%(P<0.03)。未牵引治疗组,阴茎畸形明显增加,松弛状态阴茎长度减少,疼痛评分增加,勃起硬度下降。此外,对于那些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40%可避免手术,并且每3例中就有1例患者手术操作(从移植到折叠)复杂性降低。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包括2例红斑,在停止牵引24~48h后红斑消失。14例患者(25.5%)报道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治疗期间未观察到勃起功能的恶化,9个月时整体满意度为85%(范围60%~90%)。牵引后无感觉改变报道(Martínez-Salamanca et al,2014)。在作者看来,牵引疗法有潜力成为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可恢复失去的长度,减少弯曲度,并增加周径。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每天佩戴该设备3h或更长时间,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