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学结果
在PC-RPLND中,纤维化、畸胎瘤和活动性恶性组织与生存结局相关。文献中报道的生存结局可以在表15-5中找到。每个组织学类型组内数值的不同与该时代治疗水平、预防水平、研究入选标准和随访时间相关。
表15-5 化疗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生存分析
*所有患者在行化疗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前均接受挽救化疗
CS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NR.未报道;RFS.无复发生存率
1.纤维化/坏死
仅在化疗后切除组织中发现纤维化/坏死与良好的RFS和CSS相关,因为这表明大多数患者的恶性细胞全部死亡。可以推断腹膜后转移性残留物不包含化疗耐受性生殖细胞成分,并且任何其他亚临床转移性残留物可以通过化疗清除。CSS和RFS在这些患者中预计可达95%(Donohue and Foster,1994;Carver et al,2007c;Maroni et al,2008)。
2.畸胎瘤
1986年,Loehrer及其同事第一次报道了仅行PC-RPLND的畸胎瘤患者的预后结局。RFS为61%,CSS为82.3%,这一系列报道的结果比后面研究中的结果要差。根据目前的研究,可预测仅行PC-RPLND的畸胎瘤患者RFS为80%~90%而CSS为85%~95%(Jansen et al,1991;Donohue and Foster,1994;Carver et al,2006)。研究人员发现,化疗后较大的肿瘤体积、存在体细胞型恶性肿瘤和纵隔原发灶与肿瘤复发风险增加相关(Loehrer et al,1986;Jansen et al,1991;Carver et al,2007b)。然而,即使是腹膜后巨大畸胎瘤(>10cm),亦有报道CSS可达98%(Beck et al,2009)。
3.活动性恶性病变
在PC-RPLND术中存在活动性恶性病变预示比畸胎瘤或纤维化的预后更差。这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通常为50%~70%(Jansen et al,1991;Donohue et al,1998;Fizazi et al,2001;Spiess et al,2007;Kundu et al,2010)。
在一项由Fizazi及其同事(2001)进行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中,纳入的238例患者PC-RPLND术中发现活动性恶性肿瘤。该研究确定了三种与预后较差相关的因素:①切除不完全;②10%或更高的活动性恶性肿瘤;③初诊时lGCCCG中/高风险分层。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被归类为“良好”,他们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90%,5年OS 为100%。具有一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归类为“中度风险”(5年PFS为76%,5年OS为83%)。具有两种或更多风险因素的患者被归类为“高风险”(5年PFS 38%,5年OS为51%)。对MD安德森癌症中心41例接受PC-RPLND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后发现,肿瘤大小和IGCCCG中/高风险与增加的复发率相关,而甲胎蛋白持续升高、挽救性化疗与较差的CSS有关(Spiess et a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