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指征
精液囊肿或附睾囊肿是附睾管的囊性扩张,属于自然良性病变。精液囊肿很常见,30%男性可偶然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中发现,通常情况下无症状,并且不导致附睾梗阻,极少需要干预。患者往往在精液囊肿进展到大小同睾丸相近并且导致局部有点状压痛时,才寻求外科治疗(Walsh et al,2007)。
针对慢性附睾炎的手术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不足,因而没有一级依据以支持起特定手术治疗方式。在一项研究中,10例慢性附睾炎患者(定义为附睾疼痛持续>3个月)由于难治性症状而接受附睾切除术,然而只有一例患者的疼痛得到显著改善(Davis et al,1990)。其他作者报道了更高的成功率,如7名患者中有6例(86%)在附睾切除术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Chen and Ball,1991)。慢性或复发性附睾炎及持续性附睾点状压痛,可作为附睾切除术的合理指征(Padmore et al,1996)。
慢性附睾炎的手术治疗仅应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并且在充分告知使患者应理解术后症状可能无改善甚至恶化的情况后。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在体格检查能够触及附睾异常的情况下行附睾切除术治疗慢性附睾炎效果最好。在本研究中,未触及异常但存在超声改变患者的手术效果较差,而既无触诊异常也无超声改变的患者术后并无改善(Calleary et al,2009)。
通过联合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及偶尔采用的附睾针吸穿刺诊断的化脓性附睾炎,是附睾切除术的绝对指征(Arbuliev et al,2008)。附睾切除术也作为附睾脓肿及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附睾感染的治疗选择。对于未来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不应采用诊断性附睾穿刺和针吸,因为该操作会导致附睾梗阻。全附睾切除术可以缓解输精管切除术后附睾的局部持续性疼痛。
附睾恶性病变极为少见,73%的非透光性、实性附睾肿块为良性腺瘤样肿瘤(Beccia et al,1976)。对于腺瘤样肿瘤应考虑手术摘除,尤其对于任何怀疑存在恶性病变的情况(Alvarez Maestro et a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