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胞结构

(二)细胞结构

附睾上皮细胞:人类附睾管的组织学已被Holstein(1969)和Vendrely(1981)描述。上皮组织含有两种主要的细胞类型:主细胞和基底细胞(图2-17)。在附睾中,主细胞的高度随静纤毛(微绒毛,而不是纤毛)的长度而变化。一般来说,高静纤毛(120μm)分布在近端附睾,较小或较短的静纤毛(50μm)分布在附睾远端区域。主细胞的细胞核细长,通常具有较大的裂隙和一或两个核仁。主细胞顶端有许多包被小窝、微吞饮小泡、多泡体、不规则形状的膜状囊泡和大量的高尔基体,所以主细胞可同时进行吸收和分泌过程。由于这些细胞学特征随附睾不同部位而变化,提示这种细胞在附睾管不同区域中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分泌功能(Vendrely and Dadoune,1988)。

附睾上皮的基底细胞比主细胞少得多,分散在主细胞之间。泪滴状基底细胞位于基底层上方,被认为来源于巨噬细胞,基底细胞向管腔延伸,其顶端在相邻的主细胞之间形成螺纹状结构。与主细胞不同,基底细胞的形态在整个附睾管中保持相对稳定,被认为是主细胞的前体。

附睾上皮沿其长度呈现区域差异。如上所述,附睾内上皮由主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表现为假复层上皮。在睾丸网与睾丸输出小管的近端交界处,立方上皮有从低到高的明显过渡。睾丸输出小管上皮由纤毛细胞和非纤毛细胞组成(Holstein,1969)。纤毛细胞可将精子从输出小管输送到附睾中,而具有突出顶端的非纤毛细胞主要分布在近端输出小管,具有分泌作用(Vendrely,1981)。其他具有微绒毛的非纤毛细胞在远端输出小管占主导,有再吸收作用。无论有纤毛还是无纤毛的细胞均通过连接复合物在顶端相接。这表明存在类似于血-睾屏障的血-附睾屏障(Suzuki and Nagano,1978;Hoffer and Hinton,1984),虽然不像血-睾屏障那样致密,但从头部延伸至尾部,血-附睾屏障可能在附睾管腔内不同节段的液体组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urner,1979)。

图2-17 人类附睾横截面的电镜图片。管腔上皮的主要成分是主细胞(1)、基底细胞(2)、静纤毛(3)和肌纤维(4)。放大倍数约1800×(From Holstein AF.ln:Hafez ESE,editor.Human semen and fertility regulation in men.St.Louis:Mosby;1976.)

附睾收缩组织:输出小管基底层及附睾管外周存在多种收缩细胞(Baumgarten et al,1971)(图2-17)。在输出小管(头部的远端和附睾的近端)中,围绕小管周围的收缩细胞形成疏松的2~4层细胞组织结构。这些细胞含有肌原纤维细丝通过许多膜互相融合。在附睾体部远端,收缩细胞体积更大,而类似于平滑肌细胞间的膜融合连接较少。在附睾尾部,较薄的收缩细胞被较厚的平滑肌细胞取代,形成三层——内、外层纵向排列,中间层环形排列。在形成输精管时末端收缩层进一步增厚。整个附睾收缩组织的分布可能与精子运输过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