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科衍生型模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方法

(二)以专科衍生型模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方法

在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新话题,但也遵循职业教育的原本规律及特点。

1.办学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科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首先保持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前提,在专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础上,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即具备职业素能、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既要掌握多个岗位的操作工艺,又要具备对工艺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设计工艺、创新工艺的能力。

(2)服务地域定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存在之基是服务区域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并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等不断调整优化,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此,学校要认清学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做到扎根谁、融入谁、占领谁、贡献谁,甚至引领谁,要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

(3)服务功能定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校应重点突出大学功能的科技创新工作,以服务产业升级、技术方法创新、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接应用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开展服务功能域的建设,提升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贡献度。

(4)层次与额度定位:在专科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需要根据其办学类型处理好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层级与额度及职教、普教类型与额度的关系,集中优势专业学科,做好服务贡献,获取社会认可。

2.专业设置

根据《决定》“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调整和新增专业应按满足“用、新、需、能”四个层次的原则来设置,具体为:“用”——在学校确定的服务地域、行业领域内,有相应的产业,所设专业能够作用于产业的持续发展,即为企业所用。“新”——在专业作用的行业、产业内,结合学校确定的服务功能域,为产业升级、技术方法创新、研发新成果等服务,即为产业创新。“需”——在学校确定的层次与额度范围内,分析市场对各层次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对技术匮乏、人才紧缺的产业服务,即为市场所需。“能”——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内,从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能够支撑新专业的建设及发展,即为学校所能。

3.实践教学建设

科学合理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开展好实践教学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异同点,实践教学占总教学学时的比重应不少于40%。

(1)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就是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B类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C类课程(纯实践)及各实践环节设置等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三个部分,要求实训项目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配套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所需,应从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师资、实训运行机制等4个方面配套实践教学条件。其一,实训场所的特殊性以及实训设备需考虑教学内容、生产运行及产业发展等因素,对高校要求高、投资大,仅依靠学校力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室、校中厂、校办企业、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训基地或与其他高校合作等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其中深度挖掘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是实践教学开展、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二,实训师资可以采用内部培养、内部评聘、外部引进、外部共享几种模式,开展“实训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三,实训运行机制则需从实验/实训课程的确定、课程大纲的制定、实训项目的设计、实训指导书的编写、教材选取、实训设备管理、实训耗材管理、实验/实训过程的管理、成绩考核与材料存档、实训制度等方面构建。

(3)实践教学成果认定与收集实践教学成果主要从如下方面给予认定和收集,实训报告、实训作业、实训作品、提供解决问题的报告、方案、论文,参赛成绩,产品设计方案、技术咨询报告以及成功将实践成果完成转化所得到的社会收益。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受教的实施主体,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实训师资可以采用内部评聘、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部共享几种模式,开展“实训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内部评聘:其一,制定严谨的认定标准,明确教学、教研任务,并给予配套的研究资金,通过对任务的考核,实现晋升的路径。其二,建立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晋升的关联机制,创新“双师型”教师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证机制等,打通高校和行业企业人才流通渠道。目前,湖北省在省内高校首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等四种类型,鼓励教师各展所长。

(2)内部培养:合理利用寒暑假选派师资深入企业实践,选派年轻教师深入企业带薪脱岗实践,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做个案研究、专项调研,鼓励教师兼职企事业单位专业事务,扩大专业影响力,鼓励教师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加大实践教学软件培训的力度,构建跨专业实训平台。

(3)外部引进:学校应落实培养引进专项经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的高管到高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的渠道,聘请企业高管成为兼职老师,构建庞大的兼职教师库。

(4)外部共享:学校设立“双师型”教师研修和交流的补贴机制,促进教师校校交流、校企交流,共享高校师资、企业师资。

5.质量评价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需继续探索“管、办、评分离”的评价制度,采用校内外相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多层次的方式,开展自我诊断、外界评价的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进外界评价。主要体现如:

(1)公开数据评价,主要依据学校上报的数据平台、高级报表、信息公开、年度质量报告等多方面的校方常态数据进行观测及分析考核,着重观测学生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如从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巩固率、适任率等(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适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

(2)有效介入第三方机构搜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通过在职、在岗学生的工作表现,综合分析学校的专业定位、能力定位、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评价要素。

(3)增设毕业生反馈机制,搜集毕业学生对学校的评价,通过学生在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主要从学校的专业定位、能力定位、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训练等六方面设计评价要素。